千米纱疵数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4-18  

千米纱疵数检测是纺织行业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之一,主要针对纱线表面及内部缺陷进行量化分析。该检测通过标准化流程评估棉结、粗节、细节等关键指标在千米长度内的分布密度与尺寸参数,其数据直接影响纱线等级评定与后续加工性能。执行过程需严格遵循GB/T398、ISO16549等国际国内标准规范。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千米纱疵数检测体系包含三类核心参数:短片段疵点(1-8cm)、中片段疵点(8-32cm)及长片段疵点(32cm以上)。具体项目包括:

棉结(Nep):直径超过设定阈值的纤维聚集物

粗节(Thick Place):直径超过基纱50%的异常段

细节(Thin Place):直径低于基纱30%的薄弱段

毛羽指数(Hairiness Index):单位长度内纤维游离端数量

异纤含量(Foreign Fiber):非本体纤维混入比例

各项目执行标准依据纱线支数差异设定分级阈值:精梳棉纱按Uster Statistics公报5%水平控制;化纤混纺纱参照FZ/T 01050规定;特种工业用纱执行ISO 2062:2009附录B特殊要求。

检测范围

本检测适用于以下领域:

原料类型:棉/麻/毛天然纤维、涤纶/腈纶合成纤维及其混纺产品

纱线形态:环锭纺、气流纺、涡流纺等不同工艺成品

应用场景:机织用经纱/纬纱、针织用筒子纱、工业用帘子线等

生产阶段:原料验收、工艺调试、成品出厂检验全过程

特殊环境适应性要求包括:高支高密织物用纱(80S以上)需增加200%取样量;弹性包芯纱应进行三次拉伸-松弛循环测试;阻燃处理纱线须在恒温恒湿箱平衡24小时后检测。

检测方法

现行主流方法采用光电传感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结合方案:

光电传感器法:通过平行激光束扫描运动纱线表面,CCD阵列捕捉直径变化信号。分辨率可达0.1mm/点,采样频率5000Hz以上。

电容式检测法:利用双极板间介电常数变化反映纤维分布密度。适用于深色及高反射率纤维的缺陷识别。

数字图像处理法:采用500万像素以上高速相机采集表面形态数据,结合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疵点分类。

标准操作流程包括:试样在温度20±2℃、湿度65±3%环境下平衡48小时→以400m/min匀速通过检测区→系统自动记录每千米各类疵点数量→生成三维分布图谱→按FZ/T 10013进行数据有效性验证。

检测仪器

符合计量要求的专业设备应具备以下技术特征:

乌斯特条干仪(Uster Tester)系列:配备Quantum 3.0光学传感器模块,支持直径测量范围5-500μm

Premier ARTis-QC3系统:集成电容/光电双模传感技术,可同步获取直径与介电参数

东丽工程SD-20型设备:配置高速线阵CCD(2048像素/行),扫描速度达800m/min

中纺机CT3000系列:符合JJG(纺织)002-2018计量规程要求

仪器校准周期为12个月/次,关键参数验证包括:速度传感器误差≤±0.5%、直径测量重复性CV值<1.2%、疵点分类准确率≥98%。日常维护需执行每日开机自检程序与每周光学组件清洁保养。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