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热交换器传热管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4-24  

核电热交换器传热管作为核电站安全运行的核心部件,其完整性直接影响一回路系统的密封性与热传导效率。本文基于ASMEXI卷及RCC-M规范要求,系统阐述传热管在役检测的关键技术指标与实施标准,重点涵盖缺陷表征、壁厚测量及材料退化评估等核心内容。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核电热交换器传热管检测主要包含以下关键项目:管体均匀腐蚀与点蚀深度测量;应力腐蚀裂纹(SCC)的轴向/周向扩展评估;机械磨损导致的壁厚减薄量分析;U型弯管区域的微动磨损检查;胀管过渡区的残余应力分布测试;二次侧沉积物对传热效率的影响评估;异种金属焊缝的晶间腐蚀检验;氢致开裂(HIC)敏感性评价;管束支撑板接触区域的微动疲劳损伤监测;以及长期高温高压工况下的材料蠕变特性研究。所有检测数据需满足NB/T 20133-2012规定的验收准则。

检测范围

检测范围覆盖核电站所有类型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Inconel 600/690/800合金管材;TP304/TP316L奥氏体不锈钢管道;全长度直管段及U型弯曲区域;管板胀接过渡区(TTS)±50mm范围;二次侧泥渣堆积区域对应管段;防振条接触部位周向120°范围;以及各支撑板与传热管的接触界面。对于运行时间超过10万小时的机组,需增加对晶界氧化层厚度及析出相分布的专项检查。

检测方法

采用多频涡流检测(MFEC)技术实现缺陷深度三维成像分析;应用旋转探头涡流(RPC-ET)进行周向裂纹精确扫查;使用远场涡流(RFEC)技术评估深埋缺陷特征;实施阵列式超声相控阵(PAUT)对壁厚减薄进行定量测量;结合脉冲涡流热成像(PEC-TNDT)识别微小表面裂纹;采用激光散斑干涉法测量残余应力分布;应用微磁扫描(MMS)技术评估材料劣化程度;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析出相成分变化;采用扫描电镜(SEM)进行微观组织观测;配合能谱分析(EDS)测定腐蚀产物元素组成。

检测仪器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