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服耐磨性试验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06  

防护服耐磨性检测是评估其材料耐久性与防护性能的关键环节。本文依据ISO13997、ASTMD3884等国际标准,系统阐述耐磨性试验的核心检测项目、适用范围及方法原理,重点分析仪器选型与测试参数设定对结果的影响,为生产质量控制及产品合规性验证提供技术参考。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防护服耐磨性试验主要包含以下核心指标:

耐磨次数:记录试样出现规定破损时的摩擦循环次数

质量损失率:通过精密天平测定摩擦前后的质量变化百分比

厚度变化量:使用测厚仪测量材料磨损后的厚度衰减值

表面形貌分析: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断裂或涂层脱落情况

力学性能保留率:对比磨损前后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的变化趋势

检测范围

本试验适用于以下防护服类型及场景:

材质分类:无纺布、橡胶涂层织物、高分子复合材料等

防护等级:化学防护服(Type1-6)、防切割服(EN 388)、消防服(NFPA 1971)

应用领域:医疗隔离服、工业防化服、消防救援服、核生化防护装备

特殊要求:无菌环境用防护服的多次消毒后耐磨性验证

检测方法

主流测试方法及其技术特征如下:

马丁代尔法(Martindale):依据ISO 12947标准,采用Lissajous图形运动轨迹模拟实际磨损过程

泰伯磨耗法(Taber Abraser):按ASTM D3884要求配置CS-10磨轮并施加1000g载荷

往复式摩擦法:参照GB/T 21196规定进行直线往复运动测试

喷砂冲击法:针对特殊涂层材料采用ISO 15797附录C的加速磨损方案

动态接触压力测试:通过EN 530:2010评估材料在压力摩擦下的失效阈值

检测仪器

关键设备的技术参数与功能要求:

马丁代尔耐磨试验机:配备电子计数器与自动停机装置,可编程设置500-50000次测试循环

泰伯线性磨耗仪:集成双磨头系统与真空除尘装置,支持H-18磨轮的多角度安装

三维表面轮廓仪:采用白光干涉技术实现微米级磨损深度测量

环境模拟舱体:可调控温度(-20℃~60℃)、湿度(30%~90%RH)及光照条件的复合测试系统

高速摄像记录系统:配备2000fps帧率相机捕捉材料磨损动态过程

智能数据采集模块:实时记录摩擦系数、温度变化等16通道同步信号数据

注:所有试验需在标准大气条件(温度20±2℃,相对湿度65±4%)下进行预处理24小时。试样制备应严格遵循GB/T 13773规定的取样位置与尺寸要求。

典型测试流程包含试样固定→参数设定→预磨处理→正式试验→结果判定五个阶段。其中关键控制点包括磨头压力校准(误差≤±1%)、运动轨迹验证(偏差<0.5mm)以及环境干扰消除措施的实施。

根据ISO 17025要求,实验室应定期使用标准参考物质进行设备校准验证。建议每200次测试后更换磨头砂纸并执行系统清零操作。

标准编号 适用材料类型 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ISO 13997:1999 密度机织面料 耐磨次数占比60%+质量损失占比40%
ASTM F2878-19 复合膜结构材料 表面完整性评价占比70%+力学保留占比30%
EN 14325:2018 化学防护涂层织物 渗透时间衰减率作为否决项指标

试样预处理规范:需完成洗涤干燥循环(AATCC标准程序)后方可进行正式测试。

数据有效性判定准则:同一批次试样离散系数超过15%需重新取样。

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当摩擦温度超过60℃时应立即终止试验并记录失效模式。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