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全成分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07  

聚酯全成分检测通过系统化分析手段对材料中单体组成、添加剂含量及杂质分布进行定量与定性表征。核心检测项目涵盖化学结构解析、热性能评估及有害物质筛查,需依据ISO、ASTM等国际标准选择匹配的仪器方法。本文聚焦实验室级检测流程的技术规范与设备选型要点。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聚酯全成分检测体系包含基础物性表征与深度组分分析两大模块:

基础物性:密度(ASTM D792)、熔点(ISO 11357-3)、结晶度(XRD法)、特性粘度(ISO 1628-5)

化学组成: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比例(HPLC法)、二甘醇残留量(GC-FID)、端羧基含量(电位滴定法)

添加剂分析: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阻燃剂(磷系/溴系)、抗氧化剂(酚类/胺类)定量测定

痕量杂质:重金属(ICP-MS)、挥发性有机物(TD-GC/MS)、低聚物分布(GPC)

检测范围

本检测方案适用于以下聚酯材料体系:

基础聚合物: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改性材料:玻璃纤维增强聚酯、阻燃改性聚酯、共聚酯弹性体

制品形态:薄膜(厚度≥5μm)、纤维(单丝直径1-50μm)、注塑件(重量≤5kg)

应用领域:食品接触材料(FDA 21 CFR 177.1630)、医疗器械部件(ISO 10993)、电子封装材料

检测方法

标准化分析方法体系包含以下技术组合:

化学解聚-GC/MS法:采用甲醇钠催化解聚后经硅烷化衍生处理,通过质谱数据库匹配确认单体结构

高温GPC系统:配备三检测器(RI/UV/粘度计),柱温150℃条件下测定分子量分布及支化度

同步热分析(STA):在氮气氛围中以10℃/min升温速率同步采集TG-DSC曲线,解析热分解动力学参数

微区FTIR成像:采用32×32焦平面阵列探测器进行空间分辨率达5μm的化学官能团分布测绘

TOF-SIMS表面分析:利用25kV Bi3+初级离子束获取质量分辨率>15000的表面添加剂分布信息

检测仪器

核心分析设备配置需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色谱系统:配备FID/ECD双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程序升温范围50-400℃),兼容顶空进样模块

光谱平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需配置ATR附件(ZnSe晶体)及低温液氮冷却MCT探测器

热分析单元:同步热分析仪应具备±0.1μg称量精度与-150~1600℃温度控制能力

质谱联用系统:高分辨质谱仪质量精度<3ppm,配备EI/CI双电离源及直接进样探杆

微观表征设备:场发射扫描电镜需搭配EDS能谱仪实现1nm分辨率下的元素面分布分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