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浪涌测试方法及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08  

电压浪涌测试是评估电气设备抗干扰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针对瞬态过电压的耐受性及防护性能进行验证。本文从检测项目、范围、方法及仪器四方面系统阐述测试流程,重点解析组合波发生器应用、耦合网络配置及波形参数判定依据,为工业设备、电子元件等领域的电磁兼容性评估提供标准化参考。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电压浪涌测试的核心项目包含以下五类:

电压浪涌抗扰度测试:验证设备在承受标准规定波形(1.2/50μs电压波与8/20μs电流波组合)时的功能保持能力

波形参数校准:确保开路电压上升时间(1.2μs±30%)与半峰值时间(50μs±20%)符合IEC 61000-4-5要求

重复脉冲测试:执行正/负极性各5次冲击试验,间隔时间≥60秒

耦合路径验证:包括线-线耦合与线-地耦合两种模式下的能量注入效率

失效判据分析:依据产品标准判定功能降级、暂时失效或永久损坏等级

检测范围

本测试适用于以下三类设备与场景:

工业控制设备:PLC系统、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等需满足IEC 61800-3标准

医疗电子装置:监护仪、影像诊断设备参照IEC 60601-1-2第四版要求

汽车电子组件:车载充电机、BMS系统执行ISO 7637-2标准测试

建筑电气系统:智能楼宇控制器、安防设备符合GB/T 17626.5规定

新能源设备: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需通过UL 1741补充测试项

检测方法

标准化测试流程包含三个阶段:

预处理阶段

搭建参考接地平面(最小尺寸1m×1m)

配置10Ω串联电阻与9μF并联电容的耦合网络

设置EUT工作于典型负载状态

测试执行阶段

采用相位同步触发方式(0°~360°以45°步进)施加浪涌脉冲

线-地耦合时通过18μF电容注入能量

线-线耦合使用40Ω串联电阻网络

结果判定阶段

A级判定:性能指标无任何偏差

B级判定:功能暂时丧失但可自恢复

C级判定:需人工干预才能恢复功能

D级判定:硬件永久性损坏

检测仪器

关键测试设备技术规范如下:

仪器类型技术参数符合标准
组合波发生器










































EN 61000-4-5:2014
高压差分探头




数字存储示波器



EMI接收机

准峰值检波器符合CISPR16-1-1

程控交流电源

频率精度±0.01Hz
IEC 61000-4-11:2020
绝缘电阻测试仪 测量范围0.01MΩ~10TΩ IEC 60112:2020
温度循环试验箱 -40℃~+150℃ IEC 60068-2-14
振动试验台 频率范围5Hz~2000Hz IEC 60068-2-64
盐雾试验盐溶液浓度5%±1% ISO 9227:2017
红外热像仪 热灵敏度≤50mK ASTM E1933-14
局部放电检测仪 灵敏度≤5pC IEC 60270:2000
接地电阻测试仪 分辨率0.01Ω IEEE Std 81:2012
谐波分析仪 符合IEC 61000-4-7 Class A

所有仪器须定期进行期间核查:组合波发生器每季度验证开路电压波形参数(上升时间1.15~1.35μs),每年执行全量程线性度校准;示波器系统每半年进行时基精度验证(误差<±1%);高压探头每年度开展衰减比复核(偏差<±3%)。现场测试环境应满足温度23℃±5℃、湿度45%~75%RH的受控条件。

特殊应用场景需扩展配置:汽车电子测试增加12V/24V直流电源模拟系统;医疗设备测试配置患者模拟负载;光伏系统测试配备直流电弧发生装置;航空航天设备测试扩展至MIL-STD-461G CS115要求。

数据采集系统应具备同步记录功能:至少采集冲击电压峰值(误差±3%)、电流峰值(误差±5%)、冲击次数统计(误差±0)、EUT响应时间(分辨率10μs)、温度变化曲线(采样率10Hz)等关键参数。

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测试区域设置高压警示标识;操作人员佩戴2000V绝缘手套;配置紧急断电开关(响应时间<50ms);安装残余电荷自动泄放装置;配备绝缘监测系统(报警阈值<500kΩ)。实验室布局需保证最小安全距离——每千伏测试电压对应10mm空气间隙。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应包含以下分量:波形发生器输出不确定度(U=3.5%,k=2)、探头衰减比不确定度(U=2.8%,k=2)、时基测量不确定度(U=0.5%,k=2)、环境温漂影响量(U=1.2%,k=2)。合成扩展不确定度应控制在U≤5%(k=2)。校准证书需提供各量程段的不确定度分布图。

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包括:首次出现C级失效时执行故障分析并改进设计;连续三次B级失效需调整测试等级;D级失效立即终止试验并启动根本原因分析程序。所有异常事件应记录在案并保留原始波形数据至少五年。

国际互认体系要求实验室通过ISO/IEC17025认可且校准溯源至NIST或PTB等国家计量院。测试报告须包含受控文件编号、设备校准状态标识、环境条件记录及原始数据图谱。

新兴技术应用方向包括:基于AI的失效模式自动识别系统;采用SiC材料的低损耗耦合网络;基于光纤传输的高压隔离测量技术;应用量子电压标准的基准校准方法;结合数字孪生的虚拟预测试技术。

行业发展趋势体现为:测试电压等级向±20kV延伸;混合波形发生器支持雷电浪涌与操作过电压复合测试;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实现精确的波形整形;无线监测终端实现远程数据采集;标准化进程加速IEC与ISO体系融合。

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建立三级文件控制制度:质量手册规定管理要求;程序文件规范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细化具体试验步骤。所有文档变更需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并保留版本变更记录。

人员资质管理规范明确:主检工程师应具备电气工程本科以上学历并持有ISTA认证证书;操作员须完成高压安全培训且每年进行实操考核;数据审核人员需有三年以上EMC测试经验并通过内部授权。

持续改进机制包含:每月召开技术评审会分析异常数据;每季度比对不同品牌设备的测试结果差异;每年参与ILAC国际比对验证实验室能力;建立客户反馈快速响应通道(24小时内出具初步分析报告)。

风险控制策略实施分级管理:一级风险(人身伤害)采用双人操作制与物理隔离屏障;二级风险(设备损坏)设置多级过压保护电路;三级风险(数据丢失)配置RAID5磁盘阵列与异地备份系统。

最终报告签发前需完成三级审核:初级审核检查数据完整性;中级审核验证方法符合性;高级审核确认结论准确性。电子签名系统采用AES-256加密算法保障报告真实性。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电压降检测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