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1902
红外线吸收法碳量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7-18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总碳含量测定:样品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红外吸收定量。检测参数包括波长4300cm⁻¹,测量范围0.0001%-20%,精度±0.0003%
有机碳含量分析:去除碳酸盐后高温氧化,检测挥发性有机碳。检测参数包含氧化温度950℃,载气流量3.0L/min,分辨率0.1μg/g
无机碳转化检测:酸解碳酸盐释放二氧化碳测定。检测参数涵盖盐酸浓度10%,反应时间120s,线性误差≤1.5%
碳硫同步分析:双通道红外池同步检测碳硫氧化物。检测参数设定硫检测波长7450cm⁻¹,碳硫比例校准偏差<0.5%
固定碳计算:通过总碳与挥发分差值确定。检测参数要求挥发分测试温度900℃,灰分残留量校正因子0.98
碳形态鉴别:结合热解程序区分元素碳与化合物碳。检测参数包含升温速率20℃/s,峰温识别精度±5℃
碳酸盐碳定量:非破坏性原位分析法。检测参数采用反射模式,光斑直径2mm,检出限0.01wt%
碳同位素比值:高分辨率红外光谱分析¹³C/¹²C。检测参数需光栅分辨率0.02nm,信噪比>10000:1
痕量碳检测:富集浓缩后分析。检测参数规定浓缩倍数100×,本底碳控制<0.1μg
碳分布成像:显微红外面扫描技术。检测参数要求空间分辨率5μm,图谱采集速度10点/s
碳当量换算:依据碳当量公式计算。检测参数遵循等效碳系数表,热影响区硬度预测误差±5HB
检测范围
金属合金材料:高温合金中微量碳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评估
地质矿物样本:沉积岩有机碳含量指示油气储层特性
石油化工产品:润滑油基础油碳含量关联氧化安定性
电子级化学品:多晶硅中痕量碳影响半导体电导率
陶瓷粉末原料:碳化硅烧结体游离碳控制关键指标
环境水体样品:溶解性有机碳表征水质污染程度
生物质燃料:固体生物燃料碳含量决定热值参数
高分子聚合物:工程塑料碳黑填充量影响导电性能
催化剂载体:活性炭比表面积与碳晶型结构关联
核工业材料:核石墨硼当量中碳基体纯度检测
耐火材料制品:镁碳砖结合剂碳化程度判定
检测标准
ISO 15350:2000 钢铁材料碳硫测定通用技术条件
ASTM E1019-18 金属材料碳硫测定标准方法
GB/T 20123-2006 钢铁总碳硫含量测定红外法
ISO 10694:1995 土壤中有机碳及总碳测定
GB/T 19143-2017 岩石中有机质碳测定方法
JIS G1211-2011 钢铁碳含量测定通则
ASTM D5373-21 煤中碳含量测试标准
GB/T 476-2008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ISO 29541:2010 固体矿物燃料总碳氢氮测定
EN 13137:2001 废弃物特性总有机碳测定
检测仪器
高频感应燃烧炉:提供1800℃瞬时高温环境,实现难熔样品完全氧化
非分散红外检测器:采用窄带干涉滤光片,选择性检测4.26μm二氧化碳特征吸收
动态流量控制系统:维持载气压力200kPa±0.5%,确保气流稳定性
多级除水装置:冷凝脱水温度-5℃,吸附剂含水量<50ppm
微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控氧气流速,量程0.5-5.0L/min,精度0.1%FS
高温热导池:检测燃烧后混合气体组分,工作温度150℃,响应时间<3s
固态检测器阵列:同步监测多波长吸收信号,通道数≥8,采样率100Hz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易切削结构钢技术条件检测
下一篇:气体容量法磷铁碳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