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固体闪燃点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8-13  

可燃固体闪燃点是评估其火灾危险性的关键参数,指固体表面产生足够可燃蒸气遇火源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检测需严格控制温度升温速率、蒸气收集空间及火源能量,确保数据准确反映材料实际火灾风险,是消防设计、安全生产及产品合规的重要依据。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闪燃点温度:可燃固体表面产生足够可燃蒸气遇火源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测量范围50℃~500℃,升温速率控制在5℃/min~10℃/min,精度±1℃。

热分解温度:可燃固体开始发生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的温度,采用热重分析法测定,测试精度±2℃,记录质量损失率达到5%时的温度。

可燃蒸气浓度:闪燃瞬间样品表面上方可燃蒸气的体积分数,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检测下限0.1%,重复性误差≤2%。

火源能量:引发闪燃所需的最小火源能量,使用电火花火源装置,调节范围0.1mJ~100mJ,能量误差±5%。

升温速率:检测过程中样品温度的上升速度,通过程序升温控制器控制,精度±0.5℃/min,确保符合标准规定的速率。

样品厚度:可燃固体样品的厚度,规范为2mm~10mm,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误差±0.1mm,避免厚度影响传热和蒸气扩散。

暴露时间:样品在升温过程中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控制在10min~30min,使用计时器记录,误差±1s,确保蒸气充分积累。

闪燃持续时间:闪燃现象的持续时间,通过高速摄像机记录,分辨率0.1s,判断是否为有效闪燃(持续时间≥0.5s)。

残余物质量:检测后样品残余物的质量,采用电子天平测量,精度±0.1mg,计算残余物质量百分比(残余物质量/初始质量×100%)。

蒸气扩散系数:可燃蒸气在样品表面上方的扩散速度,采用气体扩散装置测定,单位cm²/s,测量范围1×10⁻⁶~1×10⁻⁴cm²/s,误差±10%。

引燃延迟时间:从火源接触到闪燃发生的时间间隔,采用计时器记录,精度±0.1s,反映材料对火源的敏感程度。

检测范围

木材及其制品:包括原木、木板、胶合板、纤维板等,用于建筑结构、家具制造、装饰材料,闪燃点检测评估其在储存、使用中的火灾风险。

塑料及橡胶制品: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橡胶轮胎、橡胶密封件等,广泛应用于包装、汽车、电子工业,闪燃点是其防火设计的关键指标。

纺织纤维及织物:棉、麻、涤纶、腈纶、锦纶等纺织材料,用于服装、家纺、工业滤布、消防服,闪燃点检测确保其接触火源时的安全性能。

纸张及纸制品:新闻纸、包装纸、纸板、瓦楞纸等,用于印刷、包装、办公文具,闪燃点是仓储、运输过程中防火措施的重要依据。

涂料及树脂:溶剂型涂料、水性涂料、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用于建筑装饰、工业涂装、复合材料制造,闪燃点检测防止施工中的火灾隐患。

秸秆及农副产品:稻草、麦秆、玉米芯、棉花秆等,用于生物质燃料、饲料、食用菌栽培,闪燃点检测评估其堆放时的自燃及火灾危险性。

合成材料:泡沫塑料(聚苯乙烯、聚氨酯)、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用于航空航天、电子设备、汽车部件,闪燃点是其高温环境下使用的重要参数。

化妆品及日用品:石蜡、蜂蜡、化妆品膏体、蜡烛等,用于个人护理、家居装饰,闪燃点检测确保产品在储存、使用中的安全。

工业原料:煤、焦炭、硫磺、磷矿石等固体工业原料,用于能源生产、化工制造,闪燃点检测规范其搬运、存储的防火要求。

消防材料:防火涂料、阻燃织物、阻燃塑料等,用于建筑防火、设备保护,闪燃点检测验证其阻燃性能是否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林业产品:竹材、藤条、棕榈纤维等,用于家具、工艺品制造,闪燃点检测评估其火灾危险性。

检测标准

GB/T 21786-2008 《可燃固体闪燃点测定方法》:规定了可燃固体闪燃点的术语定义、测定原理、仪器设备、试验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表示,适用于各类可燃固体材料。

ASTM E136-2021 《固体材料的闪燃点和自燃温度测定标准试验方法》:采用程序升温法,通过加热样品并施加火源,测量闪燃点和自燃温度,适用于木材、塑料、纺织材料等固体。

ISO 871-2013 《固体材料的闪燃点测定》:国际标准,规定了静态(样品不移动)和动态(样品旋转)两种测试方法,适用于不同物理状态的可燃固体。

GB 50016-2014(2018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国家标准,引用闪燃点数据作为建筑材料防火分类的依据,要求可燃固体材料的闪燃点符合相应防火等级(如A级不燃材料、B1级难燃材料)。

ASTM D92-2022 《宾斯基-马丁闭口杯闪点测定法》:主要用于液体闪点测定,但部分可燃固体(如蜡、树脂、涂料)可通过熔化后采用该方法测定闪燃点。

ISO 13943-2014 《消防词汇 第2部分:火灾试验术语》:国际标准,定义了闪燃点(flash point)、自燃温度(autoignition temperature)等术语,为检测提供统一的术语规范。

GB/T 16172-2007 《建筑材料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采用锥形量热仪测定材料的热释放速率,间接关联闪燃点,评估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ASTM E659-2020 《材料的潜在火灾危险性测定标准试验方法》:包含闪燃点、热释放速率、烟气生成等测试,用于全面评估材料在火灾中的行为。

ISO 9239-1-2010 《建筑材料燃烧性能试验 第1部分:辐射热源法测定引燃特性》:通过辐射加热(如50kW/m²)测量材料的闪燃点,适用于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评估。

GB/T 31433-2015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将闪燃点作为材料燃烧性能分级的指标之一,规定了不同防火等级材料的闪燃点要求(如B1级材料的闪燃点≥300℃)。

检测仪器

程序升温闪燃点测试仪:具备精准的温度控制模块,升温速率可调节(5℃/min~10℃/min),温度测量范围0℃~600℃,精度±1℃,用于测量可燃固体的闪燃点温度,符合GB/T 21786-2008标准要求。

热重分析仪(TGA):配备高温炉(最高温度1500℃),通过加热样品并记录质量变化(精度±0.01%),测定可燃固体的热分解温度,判断其开始产生可燃蒸气的温度点,适用于ASTM E136-2021标准中的热分解测试。

气相色谱仪(GC):配备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色谱柱为毛细管柱(内径0.25mm,长度30m),检测下限0.1%,用于分析闪燃时样品表面上方可燃蒸气(如甲烷、乙烷)的浓度,重复性误差≤2%。

电火花火源装置:采用高压脉冲电路,火源能量可调节(0.1mJ~100mJ),电火花持续时间0.1ms~1ms,产生稳定的电火花,用于引发可燃蒸气的闪燃现象,符合ISO 871-2013标准中的火源要求。

温度记录仪:采用热电偶传感器(K型,精度±0.5℃),实时记录样品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采样频率1Hz,存储容量10000条数据,确保升温速率符合检测标准要求。

封闭测试舱:采用不锈钢材质,体积为0.5m³~1m³,配备气体循环系统(风速0.1m/s~0.5m/s),用于收集样品表面产生的可燃蒸气,模拟实际环境中的蒸气积累情况,符合GB 50016-2014标准中的环境要求。

电子天平:精度±0.1mg,最大称量200g,用于测量样品的初始质量和残余物质量,计算质量损失率(残余物质量/初始质量×100%),适用于ASTM E659-2020标准中的质量变化测试。

辐射热源装置:采用电加热管(功率0~100kW/m²),辐射面积0.1m×0.1m,温度均匀性±5%,用于模拟火灾中的辐射加热环境,测定材料的闪燃点,符合ISO 9239-1-2010标准中的辐射加热要求。

高速摄像机:分辨率1920×1080,帧率1000fps,用于记录闪燃现象的持续时间(精度0.1s),判断是否为有效闪燃(持续时间≥0.5s),符合GB/T 31433-2015标准中的闪燃判定要求。

气体扩散装置:采用多孔膜扩散法,扩散面积10cm²,扩散时间1min~10min,测定可燃蒸气在样品表面上方的扩散速度(单位cm²/s),测量范围1×10⁻⁶~1×10⁻⁴cm²/s,误差±10%。

引燃延迟计时器:与火源装置同步触发,记录从火源接触到闪燃发生的时间间隔,精度±0.1s,用于评估材料对火源的敏感程度。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