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9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8-28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官能团定性分析:通过特征吸收峰位置与强度,识别分子中含羟基、羰基、氨基等官能团,波数范围覆盖4000-400 cm⁻¹,分辨率≤4 cm⁻¹,扫描次数≥32次。
化合物定量分析:依据朗伯-比尔定律,利用特征峰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测定样品中目标组分的百分含量,线性相关系数≥0.995,相对误差≤5%。
结晶度测定:对比结晶区与非晶区特征吸收峰面积,计算材料结晶度百分比,适用于聚合物、盐类等结晶性物质,测量精度±2%。
聚合物分子结构解析:通过指纹区(1500-600 cm⁻¹)吸收谱图的比对与解谱,确定聚合物链段结构、支化度及立构规整性,适用于聚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
有机污染物检测:针对环境样品中的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等,检测特征吸收峰的存在与否及强度,检出限可达μg/g级,扫描范围4000-400 cm⁻¹。
无机物晶型分析:利用无机化合物的特征振动峰(如SiO₂的1100 cm⁻¹、Al₂O₃的570 cm⁻¹),区分不同晶型(如石英α型与β型),分辨率≤2 cm⁻¹。
水分含量测定:通过O-H伸缩振动峰(3400-3200 cm⁻¹)的强度变化,定量分析样品中游离水或结合水含量,线性范围0-10%,重复性误差≤1%。
药物成分验证:对原料药及制剂中的活性成分、辅料进行红外光谱比对,确认与标准品的一致性,适用于片剂、胶囊剂等固体药物。
塑料添加剂分析:检测增塑剂、抗氧剂、阻燃剂等添加剂的特征吸收峰,确定其种类及含量,适用于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等塑料。
橡胶硫化程度评估:通过硫化前后橡胶分子链中双键(C=C)吸收峰(1650 cm⁻¹)的减弱程度,量化硫化反应进度,适用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等。
纺织品纤维鉴别:利用不同纤维(棉、羊毛、涤纶等)的特征吸收峰(如棉的3300 cm⁻¹-OH、涤纶的1710 cm⁻¹-C=O),实现快速定性识别,分辨率≤4 cm⁻¹。
检测范围
有机化工产品:包括聚合物单体(如乙烯、丙烯)、合成树脂(如聚乙烯、环氧树脂)、精细化学品(如表面活性剂、染料中间体),用于结构确认与质量控制。
高分子材料:涵盖塑料(PVC、PP)、橡胶(NR、SBR)、纤维(棉、涤纶)、热塑性弹性体(TPE)等,分析分子结构、添加剂及降解产物。
医药领域:涉及原料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制剂(片剂、注射液)、生物制品(蛋白质、多肽),验证成分纯度与结构一致性。
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山梨酸钾)、甜味剂(阿斯巴甜)、色素(焦糖色)等,检测非法添加物及主成分含量。
环境样品:涵盖大气颗粒物(PM2.5)、水体(VOCs、PCBs)、土壤(有机质、农药残留),用于污染物种类筛查与来源分析。
化妆品成分:涉及护肤品(保湿剂、乳化剂)、彩妆(颜料、成膜剂)、香水(挥发性成分),确认配方合规性与成分稳定性。
纺织品:包括面料(棉、麻、丝绸)、成衣(染色布、印花布)、辅料(缝纫线、纽扣),鉴别纤维种类及染整工艺影响。
电子材料:涵盖绝缘漆、封装树脂、半导体用聚合物(如聚酰亚胺),分析杂质含量与热稳定性相关结构变化。
燃料与润滑油: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及发动机油,检测烃类组成(烷烃、烯烃、芳烃)及添加剂(清净剂、分散剂)。
地质矿物:涉及沉积岩、矿石中的有机质(如干酪根)、黏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辅助成藏条件分析与矿物鉴定。
检测标准
ASTM E1252-13: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标准实施规范,规定了样品制备、光谱采集及谱图解析的要求。
ISO 7606:1995:橡胶硫化胶红外光谱分析法,用于测定硫化橡胶中添加剂及杂质的结构特征。
GB/T 6040-2002: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规定了红外光谱仪的性能指标、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的通用要求。
GB/T 17038-1997:塑料红外光谱分析法,适用于塑料及其添加剂的定性定量分析,明确了制样方法与结果判定规则。
ASTM D3644-11:聚合物中添加剂红外光谱测定的标准试验方法,规定了从聚合物中分离添加剂并进行光谱分析的步骤。
ISO 12099:2011:红外显微镜分析通则,用于微区样品(如异物、污染物)的红外光谱检测,规范了仪器校准与图像采集要求。
GB/T 30433-2013:液体石油烃类中芳烃含量的红外光谱测定法,通过C-H伸缩振动峰定量分析芳烃组分。
ASTM E1681-12:红外光谱法鉴定未知有机化合物的标准试验方法,建立了谱库比对与专家系统解析的技术流程。
ISO 18646:2016:动物饲料中霉菌毒素的红外光谱检测方法,利用特征吸收峰快速筛查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GB/T 24895-2010:粮油检验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小麦粉品质,虽以近红外为主,但涉及红外光谱在粮食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规范。
检测仪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通过干涉仪将红外光转换为干涉图,经傅里叶变换得到红外光谱,支持常规透射、反射模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样品的光谱采集,波数范围通常4000-400 cm⁻¹,分辨率最高可达0.125 cm⁻¹。
衰减全反射附件(ATR):利用全反射时界面处的倏逝波穿透样品表面,检测不透明或难粉碎样品(如塑料、纤维)的表面红外光谱,无需复杂制样,穿透深度50-500 nm,适用于高折射率样品。
红外显微镜:集成光学显微镜与红外光谱仪,可对微区样品(直径1-100 μm)进行定位、成像及光谱分析,用于异物、污染物、细胞等微结构的成分鉴定,配备可见光-红外同步观察功能。
差示扫描红外光谱仪(DSC-IR):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与红外光谱仪,同步监测样品在程序控温下的热效应(如熔融、结晶)及其对应的红外光谱变化,适用于研究材料热行为与结构演变的关系。
气相色谱-红外联用仪(GC-IR):通过气相色谱分离复杂混合物,再将各组分导入红外光谱仪进行结构分析,实现挥发性有机物(VOCs、烃类)的定性与定量检测,分离效率高,适用于多组分混合样品。
红外焦平面阵列(FPA)成像仪:采用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同时采集数千个像素点的红外光谱,生成样品的二维化学图像,可快速可视化样品中不同组分的分布(如聚合物共混物相结构、药物制剂成分扩散),空间分辨率可达5-10 μm。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择优取向极图检测
下一篇:热膨胀系数差分测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