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附着力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8-29  

电极附着力检测是评估电极与基底或相邻层间界面结合性能的关键技术,涵盖拉拔、剪切、剥离等多种测试方法,重点关注力学性能、环境耐受性及长期稳定性,为材料选择、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拉拔附着力测试:通过专用拉拔仪对电极-基底界面施加垂直拉力,评估界面结合强度。具体检测参数:测试载荷范围0.1N~50kN,加载速率0.01mm/min~5mm/min,位移精度±0.01mm,数据采集频率100Hz。

剪切附着力测试:以平行于界面的剪切力加载,模拟实际工况中电极受横向力作用时的结合性能。具体检测参数:剪切力范围5N~200kN,加载速率0.1mm/min~10mm/min,试样尺寸50mm×50mm×2mm,温度控制范围-40℃~200℃。

剥离强度测试:通过90°或180°剥离试验,测量电极与柔性基底分离时的单位宽度力值。具体检测参数:剥离速度300mm/min±10mm/min,试样宽度25mm±0.5mm,夹头间距30mm,力值测量精度±1%FS。

热循环后附着力测试:在设定温度范围内循环加载,评估电极界面抗热疲劳性能。具体检测参数:温度范围-50℃~150℃,循环次数50~500次,每次循环时间30min,测试间隔温度25℃±2℃。

湿热环境附着力测试: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加速老化,检测界面吸湿膨胀后的结合性能变化。具体检测参数:温度85℃±2℃,相对湿度85%±3%,持续时间500h~2000h,测试后剥离强度保留率≥80%。

盐雾腐蚀后附着力测试:通过中性盐雾喷射模拟海洋环境,评估电极界面抗腐蚀能力。具体检测参数:盐溶液浓度5%±0.1%(NaCl),喷雾压力0.08MPa~0.12MPa,温度35℃±2℃,持续时间24h~1000h,腐蚀后界面无可见脱落。

高频振动下附着力测试:施加正弦振动载荷,模拟设备运行中的机械振动环境。具体检测参数:频率范围10Hz~2000Hz,加速度幅值5m/s²~200m/s²,振动方向X/Y/Z三轴,持续振动时间1h~24h。

冷热冲击后附着力测试:快速交替暴露于高温和低温环境,检测界面因热膨胀系数差异产生的应力损伤。具体检测参数:高温箱温度125℃±5℃,低温箱温度-40℃±5℃,转换时间≤10s,循环次数10~100次,测试后界面无裂纹。

电化学腐蚀环境中附着力测试:在电解质溶液中施加恒定电流/电压,监测电极界面因电化学反应导致的结合性能衰减。具体检测参数:溶液为3.5%NaCl(pH=7±0.5),电流密度1mA/cm²~10mA/cm²,测试周期24h~720h,每24h测量一次剥离强度。

不同温度梯度下附着力测试:在非均匀温度场中评估电极界面结合性能的空间分布。具体检测参数:温度梯度范围0℃/mm~20℃/mm,最大温差100℃~300℃,测试区域面积100mm×100mm,采样点间距5mm×5mm。

动态压力下附着力测试:模拟电极受周期性压力载荷的场景,检测界面抗疲劳结合性能。具体检测参数:压力范围0.1MPa~10MPa,频率1Hz~100Hz,持续时间1h~48h,压力波形为正弦波/方波。

检测范围

金属电极与陶瓷基材界面:应用于功率半导体器件、传感器等场景,需评估高温烧结或钎焊工艺下的界面结合性能。

聚合物电极与导电胶层界面:用于柔性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封装等,关注胶层固化程度对电极附着力的影响。

碳基电极与集流体界面:常见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需检测活性物质与铜/铝箔的结合强度。

薄膜电极与基底材料界面:涉及半导体制造、光学器件,评估磁控溅射或蒸镀工艺形成的薄膜附着力。

光伏电池电极与封装材料界面:用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检测银浆电极与EVA胶膜的界面结合性能。

锂电池极片与集流体界面:针对正负极极片,评估涂布工艺中活性物质层与铜/铝集流体的附着力。

传感器电极与敏感层界面:应用于气体/湿度传感器,检测敏感材料与电极基底的结合稳定性。

燃料电池双极板与气体扩散层界面: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评估碳纸/金属双极板与气体扩散层的界面结合强度。

电解水阳极与涂层界面:涉及析氧反应阳极,检测IrO₂/RuO₂等涂层与钛基底的结合性能。

半导体电极与钝化层界面:用于集成电路、MEMS器件,评估氧化硅/氮化硅钝化层与硅基电极的界面结合力。

检测标准

ASTM D4541-14《用便携式拉拔仪测定涂层从底材上拉拔附着力》:规定了使用便携式拉拔仪测试涂层与金属、混凝土等底材间附着力的方法,适用于电极-基底界面的拉拔测试。

ISO 4624:2016《色漆和清漆 附着力的拉开法试验》:明确色漆与底材间附着力的拉开测试方法,包括试样制备、黏结剂选择及结果计算,可用于聚合物电极与胶层界面检测。

GB/T 5210-2006《色漆和清漆 拉开法附着力试验》:等同采用ISO 4624,规定了色漆与钢底材间附着力的拉开测试步骤,适用于金属电极与涂料保护层的附着力检测。

ASTM D3359-17《色漆和清漆 划格法附着力试验》:通过胶带剥离划格区域评估涂层附着力,分级标准0~5级,适用于薄涂层电极界面的快速评估。

ISO 2409:2020《色漆和清漆 划格法测定附着力》:规定划格法测试的试片制备、划格工具、胶带类型及结果判定,与GB/T 9286-1998(等效ISO 2409:1992)共同用于平面电极涂层的附着力分级。

ASTM D1002-14《金属搭接剪切强度试验的标准试验方法》:适用于金属电极与基底通过胶粘剂连接的剪切强度测试,规定了试样尺寸、加载速率及数据处理方法。

ISO 4587:2014《胶粘剂 剪切冲击强度的测定》:评估胶粘剂在冲击载荷下的剪切强度,可用于电极-基底界面抗冲击附着力的测试。

GB/T 7124-2008《胶粘剂 拉伸剪切强度的测定(刚性试块)》:规定刚性材料间胶接接头拉伸剪切强度的测试方法,适用于金属/聚合物电极与刚性基底的胶接界面检测。

ASTM G154-16《非金属材料暴露用荧光紫外(UV)灯设备的标准操作》:用于模拟紫外光照环境的老化测试,可评估紫外线对电极-涂层界面附着力的影响。

IEC 61215-2:2016《地面用光伏组件环境测试 第2部分:试验程序》:包含光伏组件湿热测试(85℃/85%RH)和热循环测试(-40℃~85℃),可用于光伏电池电极与封装材料的长期环境附着力验证。

检测仪器

万能材料试验机(配附着力测试夹具):具备拉拔、剪切、剥离等多种测试模式的力学性能测试设备,支持0.1N~500kN载荷范围,位移控制精度±0.001mm,可实时采集力值-位移曲线并计算附着力强度。

划格器(带可换刀片):用于在电极涂层表面制作规则划格的工具,刀片间距0.5mm/1mm/2mm可选,刀片材质为高速钢,确保划格深度一致,满足ASTM D3359和ISO 2409的测试要求。

剥离强度试验机(90°/180°剥离夹具):专用于测试电极与柔性基底剥离性能的设备,配备恒速拉伸系统(速度范围10mm/min~500mm/min),力值测量精度±0.5%FS,可自动记录剥离过程中的最大力和平均力。

环境试验箱(温湿度/盐雾一体机):集成温度(-70℃~180℃)、湿度(10%RH~98%RH)、盐雾(5%NaCl溶液)控制功能的复合试验设备,可模拟多种严苛环境条件,用于电极界面湿热、盐雾腐蚀后的附着力测试。

电化学工作站(配腐蚀监测模块):具备恒电位/恒电流控制功能的分析仪器,支持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线性极化电阻(LPR)测试,可监测电极界面在腐蚀环境中的电化学行为,间接评估附着力衰减速率。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