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热震性能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8-30  

抗热震性能检测是评估材料或制品在急冷急热交替环境下抵抗开裂、剥落等破坏能力的关键技术手段。检测聚焦温差范围、循环次数、微观结构变化及力学性能保留率等核心要素,通过标准化试验方法量化材料抗热冲击特性,为高温工业、能源装备等领域材料选型与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最大温差承受能力:评估材料在单一冷热循环中可耐受的极端温度差值,参数包括上限温度(室温~1600℃)、下限温度(-196℃~室温)、温差范围(200℃~1500℃)。

热震循环次数:测定材料在固定温差条件下保持完整性的循环次数,参数涉及循环频率(1次/分钟~1次/小时)、终止条件(出现可见裂纹或功能失效)。

表面裂纹扩展速率:监测热震后表面微裂纹随时间的扩展长度,参数包括初始裂纹长度(0.1mm~2mm)、扩展速率(0.01mm/次~1mm/次)、裂纹密度(条/cm²)。

残余强度保持率:计算热震前后材料抗压/抗折强度的保留比例,参数涵盖初始强度(10MPa~300MPa)、测试龄期(24h~168h)、保持率阈值(≥50%~≥90%)。

膨胀系数差值:测量材料在升温与降温过程中的线膨胀系数差异,参数包括测试温度区间(100℃~1000℃)、膨胀系数范围(1×10⁻⁶/℃~20×10⁻⁶/℃)、差值容限(≤5×10⁻⁶/℃)。

热导率变化率:分析热震前后材料导热能力的衰减程度,参数涉及测试方法(激光闪射法/热线法)、热导率范围(0.1W/(m·K)~200W/(m·K))、变化率上限(≤10%~≤30%)。

弹性模量衰减率:量化热震对材料刚度的影响,参数包括测试频率(1Hz~100kHz)、弹性模量范围(10GPa~300GPa)、衰减率范围(≤5%~≤20%)。

微观结构损伤程度:通过扫描电镜观测晶界、气孔等微观特征的变化,参数涉及损伤类型(微裂纹/晶粒长大/相变)、损伤面积占比(%)、三维重构分辨率(0.1nm~1μm)。

抗热震断裂韧性:评估材料抵抗热应力诱导断裂的能力,参数包括断裂韧性测试方法(单边预裂纹梁法)、初始断裂韧性(2MPa·m¹/²~20MPa·m¹/²)、断裂功(J/cm²)。

快速冷却速率适应性:测试材料在不同冷却介质(空气/水/油)中的抗热震表现,参数涉及冷却速率(1℃/s~100℃/s)、介质温度(20℃~100℃)、表面温度均匀性(±5℃)。

检测范围

建筑用陶瓷砖:用于室内外墙面、地面的陶瓷类装饰材料,需承受昼夜温差与季节变化引起的热冲击。

工业窑炉用耐火砖:砌筑高炉、焦炉等高温设备的内衬材料,长期经历剧烈的周期性温度波动。

光伏玻璃: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封装盖板,需耐受昼夜温差(-40℃~85℃)及极端天气下的热应力。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工作于高温燃气环境(1000℃~1700℃)的旋转部件,需承受启停过程的剧烈热冲击。

汽车发动机火花塞:点燃混合气体的关键部件,频繁经历燃烧室高温(2000℃)与外部冷却(-40℃)的交替作用。

核反应堆内构件:压水堆、快堆中接触冷却剂与燃料包壳的结构件,需耐受温度骤变(200℃~300℃/min)。

电子陶瓷基板:集成电路封装的散热与电气连接载体,需适应芯片工作温度(-55℃~150℃)与环境的温差变化。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航空航天结构件的增强材料,需承受环境温度波动(-50℃~80℃)与湿热循环。

特种水泥制品:道路修补材料、高温胶凝材料,需抵抗施工与使用过程中的急冷急热(如冬季除冰盐与高温日晒)。

高温管道弯头:石化、电力行业中输送高温流体(300℃~800℃)的管件,需耐受介质温度波动与外部环境冷却。

检测标准

ASTM C1525-18《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试验方法(临界温差法)》:规定通过逐步增加温差直至样品破坏,测定陶瓷材料的临界热震温差。

ISO 6872:2015《精细陶瓷 抗热震性试验方法(冷却速率法)》:采用控制冷却速率的方式,评估精细陶瓷在热震循环后的强度保留率。

GB/T 30873-2014《无机非金属材料 抗热震性试验方法》:适用于玻璃、陶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规定了水冷法、气冷法等多种试验方法。

EN 1404-2011《建筑用瓷砖 抗热震性试验》:针对建筑陶瓷砖,通过浸入冷水后观察表面是否出现裂纹,评估其抗热震性能。

JIS R1603-2011《精细陶瓷 抗热震性试验方法》:日本工业标准,规定了精细陶瓷在热震循环后的质量损失与强度变化的测试方法。

ASTM E1828-19《金属材料 热震试验方法(缺口试样法)》:用于金属材料,通过带缺口的试样在热震后缺口处裂纹扩展情况评估抗热震性。

检测仪器

程控高温箱式炉:提供稳定的高温环境,温度范围覆盖室温~1600℃,支持多段程序升温,用于模拟热震前的高温状态。

液氮深冷试验箱:实现快速低温冷却,温度范围-196℃~室温,降温速率可调(1℃/min~50℃/min),用于热震试验的低温阶段。

机械冲击试验机:施加可控的机械冲击载荷,冲击能量范围5J~500J,冲击速度1m/s~10m/s,模拟热震过程中材料内部的热应力释放。

数字式裂纹观测系统:集成光学显微镜与图像采集软件,裂纹长度测量分辨率0.01mm,用于热震后表面微裂纹的定量分析。

热机械分析仪(TMA):监测热震过程中材料的尺寸变化,温度精度±1℃,位移分辨率0.1μm,用于研究热膨胀系数差异引起的应力分布。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热震前后材料物相组成变化,扫描角度范围5°~90°,衍射峰分辨率0.02°,用于检测晶型转变或新相生成。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热震后材料微观形貌,加速电压5kV~30kV,分辨率0.5nm~10nm,用于分析微裂纹、晶粒长大等损伤特征。

红外热像仪:实时监测热震过程中表面温度分布,热灵敏度≤0.03℃,空间分辨率1mrad~5mrad,用于评估温度均匀性与热应力集中区域。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