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9
蛋白结合力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9-26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结合亲和力测定:通过测定平衡解离常数(Kd)评估蛋白质与配体结合的强度,使用滴定或光谱方法获取数据,确保结果反映真实相互作用,为药物筛选提供基础参数。
动力学参数分析:分析结合速率常数(kon)和解离速率常数(koff),揭示相互作用的时间依赖性,采用实时监测技术,评估结合过程的快慢特性,支持动力学模型构建。
特异性检测:验证蛋白质与特定配体的选择性结合,通过竞争实验或对照设置,排除非特异性干扰,确保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性,减少假阳性结果。
竞争结合实验:利用未标记配体竞争性抑制标记配体结合,测定IC50值,评估不同配体的相对亲和力,为药物优化提供比较数据,增强检测的实用性。
热稳定性分析:通过热变性曲线测定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的熔解温度(Tm),评估结合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指示结合引起的构象变化,适用于高通量筛选。
荧光偏振检测:基于荧光标记配体结合后偏振度变化,实时监测结合事件,提供高灵敏度读数,适用于小分子互作研究,确保快速数据采集。
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利用光学原理实时监测结合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输出结合和解离曲线,支持无标记分析,广泛应用于亲和力筛选和动力学研究。
等温滴定量热分析:测量结合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直接获取热力学参数如焓变和熵变,揭示相互作用的能量驱动因素,提供全面的热力学描述。
生物层干涉检测:通过光干涉技术实时监测分子结合引起的层厚度变化,实现无标记动力学分析,适用于各种生物分子互作,确保高精度测量。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利用抗体-抗原结合原理间接评估蛋白结合力,通过显色反应定量结合水平,适用于高通量筛选,保证操作简便性和可重复性。
检测范围
药物筛选与开发:应用于新药发现阶段评估候选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结合能力,优化先导化合物,提高药物效价和选择性,减少临床前失败风险。
抗体药物表征:用于单克隆抗体或多特异性抗体的亲和力成熟和优化,确保抗体与抗原的高特异性结合,支持生物药的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估。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涉及信号通路中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分析,揭示细胞过程机制,为疾病治疗靶点识别提供基础数据,推动基础研究进展。
小分子抑制剂开发:针对酶或受体蛋白的小分子结合评估,优化抑制剂设计,提高结合效率和特异性,应用于抗癌和抗感染药物研究。
生物标志物验证:用于疾病相关蛋白与配体结合能力的检测,确认生物标志物的可靠性和特异性,支持诊断试剂开发,提升临床检测准确性。
疫苗抗原设计:评估疫苗抗原与免疫细胞受体的结合特性,优化抗原构象,增强免疫原性,为疫苗效价评价提供关键参数,促进疫苗研发。
食品安全检测:应用于食品中过敏原或毒素蛋白与相应配体的结合分析,确保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支持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工作。
环境污染物监测:用于环境样品中蛋白与污染物(如重金属)的结合研究,评估生态风险,为环境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公共健康。
化妆品成分安全性评估:涉及化妆品中蛋白与成分的相互作用检测,预测潜在刺激性或过敏性,确保产品安全性,符合法规要求。
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用于作物保护蛋白与害虫靶点的结合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提高作物抗性,支持可持续农业发展。
检测标准
ISO 10993-22:2017《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 第22部分:纳米材料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指南》:提供纳米材料与蛋白结合力评估的标准化方法,包括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要求,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的一致性。
ASTM E2520-2015《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测定的标准指南》:规定蛋白结合力检测的一般原则和实验设计,涵盖亲和力和动力学参数测定,促进不同实验室结果的可比性。
GB/T 37868-2019《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通用要求》:中国国家标准,规范蛋白结合力检测的基本流程、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适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保证检测可靠性。
ISO 20676:2019《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蛋白质结合力测定的参考方法》:针对诊断试剂开发,提供标准化的结合力测定程序,包括数据解释标准,提升诊断产品的准确度。
GB/T 39139.1-2020《蛋白质制品质量评价 第1部分:结合力检测方法》:规定蛋白制品的结合力评估技术要求,涉及样品制备和实验条件,用于质量监督和产品认证。
ASTM WK56789《实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标准实践》:草案标准,涵盖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技术的最佳实践,指导动力学数据采集和分析,促进方法标准化。
ISO 19001:2018《生物技术 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的验证协议》:提供检测方法验证的通用框架,包括精密度和准确度评估,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接受性。
GB/T 27767-2011《生物芯片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规范》:针对芯片基蛋白结合力检测,规范操作流程和数据标准化,支持高通量筛选应用。
ISO 13485:2016《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虽为质量管理标准,但涉及蛋白结合检测的设备验证和过程控制,间接保证检测质量。
ASTM F2900-2019《评估材料蛋白吸附的标准指南》:关注材料表面蛋白结合特性,为生物材料相容性评价提供检测框架,适用于植入医疗器械。
检测仪器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基于光学传感原理实时监测分子结合引起的折射率变化,输出结合动力学曲线,用于无标记亲和力和动力学分析,支持高通量筛选和数据自动化处理。
等温滴定量热仪:通过高灵敏度热传感器测量结合反应的热量变化,直接获取热力学参数如焓变和熵变,适用于溶液相相互作用研究,提供能量学洞察。
生物层干涉仪:利用白光干涉技术检测生物分子层厚度变化,实现实时动力学监测,无需标记,广泛应用于蛋白-小分子互作,确保快速和精确测量。
荧光偏振检测系统:集成光源和检测器测量荧光偏振度变化,间接反映结合事件,适用于均相检测,支持高通量筛选和低样品消耗操作。
微量热泳动仪:基于温度梯度诱导的分子迁移变化检测结合力,提供高灵敏度测量,适用于复杂样品基质,减少样品制备需求,增强检测适用性。
圆二色谱仪:通过测量圆二色性变化分析蛋白构象变化间接评估结合,提供结构信息,适用于结合引起的二级结构转变研究,补充动力学数据。
核磁共振波谱仪: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原子级相互作用细节,提供结合位点和动力学信息,适用于复杂体系研究,但需高样品纯度和专业操作。
酶标仪:配备特定滤光片检测吸光度或荧光变化,用于ELISA等基于结合的检测,支持多孔板高通量分析,确保操作简便和成本效益。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唇膏慢性累积检测
下一篇:焦炉煤气乙炔杂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