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毒理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9-26  

微流控芯片毒理检测是一种基于微尺度流体控制技术的毒理学评估方法,通过模拟生物体内环境实现对化学物质、药物或环境污染物的高通量、高灵敏度毒性测试。检测要点包括细胞毒性、基因表达变化、代谢产物分析等关键参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细胞毒性检测:通过微流控芯片培养细胞并暴露于待测物质,评估细胞存活率、增殖抑制等指标,用于判断物质对细胞的基本毒性效应,确保检测结果反映实际生物相容性

基因毒性检测:利用微流控平台检测DNA损伤、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通过荧光标记或PCR技术分析遗传物质变化,评估物质对遗传信息的潜在危害。

细胞凋亡检测:监测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包括膜磷脂外翻、caspase酶活性等参数,通过微流控芯片实时观察凋亡形态变化,判断毒性物质诱导的细胞死亡机制。

氧化应激检测:评估活性氧物种(ROS)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微流控芯片提供可控氧化环境,用于分析物质引起的氧化损伤程度及细胞防御能力。

代谢活性检测:通过微流控系统监测细胞代谢产物如ATP、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反映物质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用于毒性作用的快速筛查。

膜完整性检测:检测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如乳酸脱氢酶泄漏或染料排斥实验,微流控芯片实现高通量采样,评估毒性物质对细胞结构的物理损伤。

DNA损伤检测:采用彗星实验或γ-H2AX焦点分析,在微流控芯片上完成DNA链断裂检测,提供单细胞水平损伤数据,支持遗传毒性风险评估。

蛋白质表达检测:通过免疫荧光或Western blot技术,在微流控平台定量特定蛋白(如p53、CYP450)表达变化,分析毒性物质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细胞迁移检测:利用微流控芯片构建化学梯度场,观察细胞迁移速度与方向变化,评估毒性物质对细胞运动功能的抑制或促进效应。

炎症因子检测:检测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介质释放量,微流控芯片实现多因子并行分析,用于评估物质引起的免疫毒性反应。

检测范围

药物安全性评价:应用于新药开发阶段的毒性筛查,通过微流控芯片模拟体内代谢环境,评估候选药物对器官或细胞的潜在不良反应。

化妆品原料测试:针对护肤品、染发剂等化妆品成分,利用微流控技术进行皮肤细胞毒性测试,替代动物实验并提高检测效率。

环境污染物监测:用于水体、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毒性评估,微流控芯片实现现场快速检测,支持环境风险预警。

食品添加剂评估:对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进行毒理测试,通过微流控平台分析其对肠道细胞或肝细胞的影响,确保食用安全性。

工业化学品毒性测试:涵盖化工产品、工业废料等物质的生物相容性检测,微流控芯片提供高通量筛选,满足法规合规要求。

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估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等新型材料的细胞毒性,微流控技术精确控制暴露剂量,分析尺寸依赖性毒性效应。

医疗器械浸提液测试:针对医用导管、植入物等器械浸提液,通过微流控芯片进行细胞反应测试,确保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符合标准。

农药残留毒性分析:用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毒理评估,微流控平台模拟暴露场景,检测低剂量农药对神经细胞或肝细胞的损害。

生物毒素检测:包括细菌毒素、海洋生物毒素等,利用微流控芯片集成免疫分析,实现毒素的快速定量与毒性机制研究。

辐射毒性评估:应用于核医学或辐射环境,通过微流控技术检测电离辐射对DNA的损伤程度,为辐射防护提供数据支持。

检测标准

ISO 10993-5:2009《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规定了医疗器械材料浸提液对细胞毒性的测试方法,适用于微流控芯片平台下的细胞存活率与形态学评估。

ASTM E2526-2013《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标准指南》:提供体外细胞毒性测试的一般原则与实验设计,包括微流控技术应用中的细胞培养、暴露时间及终点指标选择要求。

GB/T 16886.5-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中国国家标准,明确细胞毒性测试的样品制备、阴性/阳性对照设置,适用于微流控芯片的毒性筛查验证。

ISO 19007:2018《纳米技术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指南》:针对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估,规定微流控芯片中剂量响应、细胞吞噬等参数的测试流程,确保纳米安全性数据可比性。

GB/T 39268-2020《化学品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方法》:中国标准涵盖化学品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测试,要求微流控平台控制流体剪切力、温度等关键变量。

OECD TG 487《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南,用于遗传毒性检测,微流控芯片可实现自动化微核计数,提高测试通量。

ISO 20776-1:2019《临床实验室测试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涉及抗微生物药物毒性测试,微流控技术适用于细菌或真菌模型的毒性效应分析。

ASTM F2148-2013《体外细胞迁移测定标准实践》:提供细胞迁移测试的标准化方案,包括微流控芯片中梯度生成与轨迹追踪的技术要求。

GB/T 37869-2019《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中国标准规范报告基因在毒性检测中的应用,适用于微流控平台下的基因表达实时监测。

ISO 20343:2018《体外皮肤刺激测试》:针对皮肤刺激性物质,规定微流控芯片重建皮肤模型的测试条件,用于替代动物实验的毒性评估。

检测仪器

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集成流体控制、温度调节与光学检测模块的专用设备,通过微泵与阀门精确操控样品流动,实现毒理检测的高通量自动化操作。

荧光显微镜:具备高分辨率成像与多波段激发光源的光学仪器,用于微流控芯片内细胞形态、荧光标记物的实时观察,支持毒性终点定量分析。

流式细胞仪:能够快速分析单细胞多参数信息的检测设备,与微流控芯片联用完成细胞计数、凋亡率统计,提升毒理数据统计可靠性。

酶标仪:提供吸光度、荧光强度测量的高通量读板仪器,用于微流控芯片输出样品的代谢产物或酶活性检测,简化毒性指标批量分析。

质谱仪:高灵敏度分析化学组成的仪器,联用微流控芯片进行毒性物质代谢物鉴定,支持毒理机制中的分子水平研究。

细胞培养箱:控制温度、湿度与CO2浓度的恒温设备,为微流控芯片提供稳定细胞培养环境,确保毒性暴露实验的生物学相关性。

微注射泵:精密控制流体流速的驱动装置,用于微流控芯片中毒性物质的梯度生成与连续灌注,模拟体内动态暴露条件。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