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10-12  

表面等离子检测是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的光学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实时、无标记监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和化学吸附过程。检测要点包括共振角度的精确控制、折射率变化的高灵敏度测量、结合动力学参数的定量分析以及环境因素的校准。该技术适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材料表征等领域,确保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共振角检测:通过扫描入射光角度变化,确定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发生的特定角度,用于量化样品折射率偏移,从而分析分子结合事件的动力学参数和亲和力常数。

折射率变化监测:实时监测样品表面折射率的微小变化,反映分子吸附或解离过程,提供高灵敏度检测数据,用于评估结合反应的实时动态特性。

结合动力学分析:测定分子结合和解离的速率常数,包括结合速率和解离速率,通过拟合共振信号曲线,评估相互作用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亲和力常数测定:计算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平衡常数,基于共振角或信号强度变化,用于量化结合强度,支持药物筛选和生物标志物研究。

表面覆盖率评估:测量样品表面分子吸附的密度和分布,通过共振信号幅度变化,分析表面修饰效果和反应效率,确保检测的均匀性。

温度稳定性测试:控制检测环境的温度变化,评估表面等离子共振信号的热稳定性,用于验证检测系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流速影响分析:监测液体流动速率对共振信号的影响,优化微流体条件,减少扩散限制,提高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背景信号校正:通过参考通道测量非特异性吸附信号,进行背景扣除,消除干扰因素,提升检测信号的信噪比和特异性。

多参数同步检测:同时监测多个共振参数如角度、波长和强度,实现高通量分析,适用于复杂样品矩阵的快速筛查和验证。

长期稳定性评估:进行连续长时间监测,评估表面等离子检测系统的漂移和衰减特性,确保检测结果的长期可靠性和仪器性能。

检测范围

生物传感器芯片:用于检测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药物开发领域,提供实时无标记分析能力。

环境污染物监测:应用于水体和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检测,如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实现高灵敏度实时监测。

药物筛选平台:用于高通量筛选候选药物与靶标分子的结合特性,支持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亲和力优化和动力学研究。

食品安全检测:应用于食品中病原体、毒素和添加剂的快速检测,通过表面等离子技术实现现场实时分析,保障食品安全。

临床诊断试剂:用于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结果,支持个性化医疗应用。

材料表面表征:应用于纳米材料和薄膜的表面性质分析,如吸附层厚度和均匀性评估,用于材料科学研究和开发。

细胞生物学研究:用于实时监测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细胞信号传导和病理过程,支持基础医学研究。

工业过程监控:应用于化工和制药生产过程中的实时质量监控,检测反应物浓度和产物纯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一致性。

学术研究工具:用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提供高精度数据支持理论验证和实验开发。

法医物证分析:应用于法医科学中微量物证的检测,如DNA和蛋白质痕迹,通过表面等离子技术实现快速灵敏的鉴定。

检测标准

ISO 15197:201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血糖监测系统通用要求》:规定了血糖监测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包括精度和准确性要求,适用于表面等离子检测在医疗设备中的验证。

ASTM E2520-2015《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标准指南》:提供了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测试和校准指南,涵盖仪器设置、数据分析和性能验证步骤。

GB/T 37847-2019《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中国国家标准,规定了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和验收准则,确保检测一致性。

ISO 13485:2016《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医疗相关检测设备的质量管理要求,包括表面等离子检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维护规范。

GB/T 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国国家标准,提供质量管理框架,用于表面等离子检测过程的标准化和持续改进。

ISO/IEC 17025: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规定了实验室能力验证标准,适用于表面等离子检测实验室的资质认定和操作规范。

ASTM F2380-2014《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标准指南》:涉及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的测试方法,部分应用表面等离子检测评估生物相容性参数。

GB/T 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测试》:中国国家标准,提供生物学评价框架,包括表面等离子检测在材料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ISO 10993-1:2018《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测试》:国际标准,指导医疗器械生物学安全评估,涉及表面等离子检测的验证方法。

GB/T 24868-2010《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条件》:中国国家标准,详细规定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技术参数和测试流程。

检测仪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用于实时监测分子相互作用的光学仪器,通过测量反射光强度变化分析结合事件,支持高灵敏度检测和动力学参数计算。

光谱椭偏仪:结合椭偏测量和光谱分析功能,用于表面薄膜厚度和光学常数测定,在表面等离子检测中提供折射率和吸附层信息。

微流体控制系统:集成泵阀和流路组件,精确控制样品流速和混合,减少检测中的扩散效应,提高表面等离子共振信号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温度控制单元:提供稳定的温度环境,用于表面等离子检测中的热稳定性测试,确保共振信号不受温度波动影响,保证数据准确性。

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实时采集共振信号并进行曲线拟合,计算结合动力学参数如速率常数和亲和力,支持表面等离子检测的自动化和高通量处理。

光学显微镜附件:结合表面等离子检测系统,用于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和定位检测区域,提高检测的局部精确性和可视化能力。

多通道检测模块:允许同时监测多个样品或参数,实现高通量表面等离子检测,适用于大规模筛选和并行实验需求。

校准参考标准品:提供已知折射率或结合特性的标准物质,用于表面等离子检测仪器的定期校准和性能验证,确保测量结果的溯源性。

信号放大器:增强微弱光学信号,提高表面等离子检测的信噪比,适用于低浓度样品的灵敏监测和定量分析。

自动进样器:实现样品自动加载和切换,减少人为操作误差,在表面等离子检测中提高实验效率和一致性。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