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食品级区别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06  

不锈钢食品级检测是保障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的重要环节,需依据GB4806.9-2016等标准对材料成分、耐腐蚀性及迁移物进行系统分析。核心检测项目包括铬镍元素含量测定、晶间腐蚀试验以及铅镉重金属迁移量测试,通过科学方法验证材料是否符合食品级应用要求。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食品级不锈钢检测涵盖三大核心指标:化学成分分析、耐腐蚀性能验证及卫生安全性评估。化学成分分析重点测定铬(Cr)、镍(Ni)、钼(Mo)等合金元素含量是否符合GB 4806.9规定的18%Cr/8%Ni(304型)或16%Cr/10%Ni/2%Mo(316型)等牌号要求。耐腐蚀性能测试包括晶间腐蚀试验(GB/T 4334-2020)、盐雾试验(GB/T 10125-2021)及酸碱溶液浸泡试验(GB 4806.9附录A)。卫生安全性评估主要针对铅(Pb)、镉(Cd)、砷(As)等重金属迁移量进行测定(GB 31604.1-2015),同时需验证材料在模拟食品环境中的有机物释放情况。

检测范围

本检测适用于三类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1)直接接触类:包括餐具(刀叉勺)、炊具(锅具/蒸笼)、食品加工机械部件;2)间接接触类:涵盖储运容器、输送管道及食品加工设备框架;3)特殊应用类:含酸性食品处理设备(如果汁加工线)、高温烹饪器具及长期浸泡设备(如发酵罐)。根据使用场景差异,需分别执行GB 4806.9中规定的三类测试条件:中性环境(pH≥5)、酸性环境(pH<5)及高温高湿环境。

检测方法

化学成分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GB/T 223.11-2008),配合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GB/T 16597-2019)进行快速筛查。晶间腐蚀试验依据硫酸-硫酸铜沸腾法(GB/T 4334-E法),通过500小时连续试验观察试样弯曲部位裂纹情况。重金属迁移量测试按GB 31604.1规定执行:4%乙酸溶液在70℃条件下浸泡24小时后,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 GB/T 5009.81-2016)测定迁移量。表面粗糙度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SO 25178-2:2021)进行三维形貌分析,确保Ra值≤0.8μm的食品接触面要求。

检测仪器

关键检测设备包括:1)全谱直读光谱仪(ARL 4460),用于0.001%精度级别的元素定量分析;2)恒温恒湿迁移量测试箱(Binder KBF720),控温精度±0.5℃;3)电化学工作站(Gamry Reference 600+),执行动电位极化扫描评估点蚀电位;4)微波消解仪(CEM MARS6),实现高温高压样品前处理;5)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Agilent 8900 ICP-MS/MS),检出限达0.1μg/L级重金属检测。辅助设备包含金相显微镜(Olympus GX53)、盐雾试验箱(Q-FOG CCT1100)及表面粗糙度仪(Mitutoyo SJ-410)。所有仪器均通过CNAS校准认证并参与ILAC国际比对验证。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