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抗病毒活性测定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07  

纺织品抗病毒活性测定是评价功能性纺织材料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核心环节。本文基于ISO18184、AATCCTM100等国际标准体系,系统阐述病毒种类选择、定量分析方法和生物安全性控制三大技术要点,重点解析细胞培养法、荧光标记法在病毒灭活率计算中的应用规范。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纺织品抗病毒活性测定主要包含以下核心指标:1)抗病毒活性率(Log Reduction Value),通过对比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病毒存活量计算灭活效率;2)持久性测试(Washing Durability),评估水洗/干洗后抗病毒性能的衰减程度;3)广谱性验证(Virus Spectrum),针对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H1N1)与非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EV71)的差异性响应;4)细胞毒性测试(Cytotoxicity),确保处理后的纺织品不产生有害物质残留。

检测范围

本检测适用于:1)天然纤维制品(棉、麻、丝、毛)及其混纺织物;2)合成纤维材料(聚酯、尼龙、氨纶)的功能改性产品;3)医用防护服、口罩等医疗级纺织品;4)家用纺织品(床品、窗帘、地毯)。特殊应用场景需增加环境模拟测试模块:如医用纺织品需进行血液/体液污染条件下的抗病毒性能验证。

检测方法

国际通行的标准化检测流程包括:1)病毒悬液定量法(ISO 18184:2019),采用TCID50法定量测定病毒感染滴度;2)细胞病变效应法(CPE Observation),通过显微镜观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病理变化;3)荧光标记定量PCR法(qPCR),精确测定病毒核酸拷贝数变化;4)斑块形成试验(Plaque Assay),可视化统计病毒感染形成的空斑数量。

关键控制点包括:①病毒接种浓度需维持10^5-10^6 PFU/mL的基准量;②接触时间梯度设置应包含30min/1h/4h/24h多时间节点;③阴性对照需设置未处理织物与空白培养基双重参照。

检测仪器

标准化实验室须配备:1)二级生物安全柜(Class II BSC)用于病毒操作;2)CO₂细胞培养箱(37℃±1℃,5% CO₂浓度);3)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灵敏度≤10 copies/μL);4)倒置荧光显微镜(400×分辨率);5)超速离心机(最大转速≥20,000×g);6)自动洗板机与酶标仪(OD值测量精度±0.01);7)恒温振荡培养箱(控温精度±0.5℃)。精密仪器需定期进行计量校准:如PCR仪需使用NIST标准品进行扩增效率验证。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