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17
白点温度和成膜温度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5-16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白点温度(WhitingPoint)表征涂层体系在特定升温条件下出现局部结晶或相分离的临界温度值,直接影响涂层的表面均一性与耐候性能。成膜温度(MinimumFilmFormationTemperature,MFFT)则界定乳液体系形成连续薄膜所需的最低环境温度阈值,决定涂装工艺窗口的设定边界。
两项指标共同构成高分子材料加工性能的核心评价体系:前者反映材料热稳定性缺陷风险等级,后者表征成膜动力学特性。在汽车涂料、建筑防水材料、电子封装胶黏剂等领域具有强制检测要求。
检测范围
本检测体系适用于以下材料类别:
溶剂型/水性涂料体系(丙烯酸酯、聚氨酯、环氧树脂基)
高分子乳液(苯丙乳液、硅丙乳液、氟碳乳液)
金属表面处理剂(磷化液、钝化液)
电子封装材料(光刻胶、底部填充胶)
覆盖汽车制造(ISO28199)、建筑防水(GB/T16777)、电子工业(IPC-TM-650)等领域的质量控制标准要求。
检测方法
白点温度测定
梯度加热法:依据ASTMD3137标准构建线性温控平台(精度0.5℃),采用刮涂法制备50μm标准膜厚试样。以5℃/min速率升温并同步进行显微观测(400),记录首次出现晶状析出物的温度节点。
红外热成像法:通过FLIRT1020热像仪(空间分辨率15μm)监测涂层表面辐射能变化,结合Matlab图像处理算法识别局部温差异常区域。
成膜温度测定
低温梯度板法:按ISO2115标准配置铝制梯度板(温度范围-10~50℃),涂布300μm湿膜后干燥24h。采用Dino-Lite数码显微镜观察各温区薄膜连续性。
动态机械分析法:使用TAInstrumentsDMAQ800测定储能模量(E')随温度变化曲线,取E'突降拐点作为MFFT理论值。
检测仪器
仪器选型需重点考量以下技术指标:温控系统的线性度误差应≤0.5%、显微观测系统的空间分辨率需达到微米级、力学传感器的量程需覆盖10mN~50N动态范围。
数据采集系统应满足ASTME2935对采样频率(≥10Hz)和信噪比(≥60dB)的规范要求。对于高反射率样品建议配置偏振光附件以消除镜面反射干扰。
实验室环境控制需符合ISO/IEC17025标准:温度232℃、相对湿度505%、空气洁净度等级Class7。振动隔离平台需达到VC-E级防震标准。
校准溯源体系应建立至NIST标准参考物质(SRM192a热膨胀标样、SRM705a比热容标样),确保测量不确定度控制在扩展不确定度U≤1.5℃(k=2)。
异常数据处理遵循Grubbs准则进行离群值剔除,采用移动平均滤波算法平滑测试曲线。最终报告需包含原始数据图谱与EN102043.1型认证声明。
测试人员资质应符合ISO/IEC17025第6.2条款要求:持有材料分析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且完成设备制造商认证培训。关键操作步骤需实施双人复核机制。
方法验证须完成精密度试验(n≥30)、线性范围验证(覆盖标称值20%)、检出限测定(信噪比法)。期间核查频率按CNAS-CL01:2018第7.7条款执行。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需包含温度传感器校准误差、试样制备厚度偏差、操作人员判读差异等分量源。合成不确定度应不超过允许误差的1/3。
实验室间比对建议采用ILAC互认协议框架下的PT方案,使用CRM参考物质进行能力验证。Z值评分绝对值应小于2方为合格。
数据存储系统需满足ISO/IEC27001信息安全标准,原始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电子数据应采用区块链时间戳技术固化存证。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快速闭杯法闪点检测
下一篇:丝印胶水成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