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撕破性能标准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17  

织物撕破性能是评价纺织品耐用性的核心指标之一。本文依据GB/T3917.1-2009、ISO13937-1:2000等标准体系,系统阐述单舌法、梯形法等关键测试项目的实施规范与技术要求,重点解析试样制备、加载速率控制及数据有效性判定等核心环节的操作要点。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织物撕破性能检测主要包含以下标准化测试项目:单舌法撕破强力(SingleRipMethod)、梯形法撕破强力(TrapezoidMethod)、冲击摆锤法撕破强力(PendulumMethod)以及双舌法撕破强力(DoubleRipMethod)。其中单舌法适用于机织物常规检验;梯形法则对高延伸性织物更具适用性;冲击摆锤法主要用于快速质量监控场景;双舌法则针对特殊结构纺织品开发。

各项目均需记录最大撕破强力值(单位:牛顿)及撕裂曲线特征值。对于复合层压织物需额外测定层间分离临界值;弹性织物需补充测试残余变形率;涂层织物则要求评估涂层破裂时的载荷传递特性。

检测范围

本检测体系覆盖以下三类纺织品:

1.按加工方式分类:机织物(平纹/斜纹/缎纹)、针织物(经编/纬编)、非织造布(水刺/热粘合/针刺)

2.按材质分类:天然纤维(棉/麻/丝/毛)、化学纤维(涤纶/锦纶/腈纶)、混纺材料(涤棉/毛涤/麻粘)

3.按用途分类:服装用纺织品(外衣/内衣)、家纺产品(窗帘/床品)、产业用纺织品(过滤布/土工布)

特殊要求包括:弹性织物需在预张力状态下测试;涂层织物应分别测定基布与复合体数据;含金属丝织物需注明丝径与编织密度

检测方法

单舌法实施流程:

1.试样制备:沿经向/纬向裁剪(2001)mm(500.5)mm条样

2.切口处理:使用标准切刀制作(1000.5)mm纵向切口

3.夹持设置:上夹具夹持未切口端,下夹具夹持分裂端

4.加载参数:拉伸速率(10010)mm/min

5.数据采集:记录撕裂过程中的最大峰值力值

6.结果计算:取5个有效试样的算术平均值

梯形法关键控制点:

1.试样尺寸:(1501)mm(750.5)mm梯形模板定位

2.预切口角度:250.5斜角切割

3.夹持间距:(251)mm初始隔距

4.拉伸速度:(505)mm/min恒速控制

5.异常值剔除规则:首峰偏离均值20%时作废

6.环境条件:(202)℃、(654)%RH平衡24小时

检测仪器

万能材料试验机配置要求:

1.载荷传感器:量程0-5000N,精度等级0.5级

2.位移分辨率:≤0.01mm

3.数据采样率:≥100Hz

4.夹具类型:气动平口夹具(压强≥600kPa)

5.控制系统:具备恒速拉伸与峰值保持功能

6.校准规范:符合JJG475-2008电子万能试验机检定规程

专用辅助装置技术参数:

1.梯形法夹具:不锈钢材质V型槽定位结构

2.摆锤式撕裂仪:初始能量可调范围5J-30J

3.试样切割器:刀片硬度HRC58-62

4.预切口定位器:重复定位精度0.02mm

5.图像分析系统:500万像素以上高速摄像单元

6.环境箱控温精度:0.5℃(-40℃~150℃)

计量溯源体系要求:

1.力值校准:采用E2级标准测力仪进行三点线性校准

2.位移校准:激光干涉仪测量系统误差≤0.1%

3.速度验证:光电编码器测速偏差≤1%

4.温度校准: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比对验证

5.湿度校准:通风干湿表法相对湿度误差≤2%RH

6.周期检定间隔不超过12个月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