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结合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7-23  

生物相容性检测评估材料与人体接触时的相互作用特性。核心要点包括细胞毒性、致敏性、遗传毒性、植入后局部反应等生物安全性指标,以及材料理化性能稳定性测试。检测过程严格遵循ISO 10993系列标准体系。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细胞毒性试验:评估材料浸提液对哺乳动物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检测参数包括细胞存活率(MTT法)、形态学变化(显微镜观察)及LD50阈值。

致敏反应测试:检测材料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的能力,依据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或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记录致敏发生率及反应强度分级。

遗传毒性分析: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量化材料诱导基因突变或染色体损伤的风险水平。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静脉或腹腔注射材料浸提液,观测实验动物72小时内生理反应,包括体温、体重、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功能变化。

热原检测:采用鲎试验法(LAL)定量分析材料内毒素含量,检测灵敏度达0.001EU/mL,或通过家兔法测定体温升高阈值。

植入后局部反应:将试样植入动物肌肉或骨组织,28天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参数包括炎症细胞计数、纤维囊厚度及新生血管密度

血液相容性:测试材料与血液接触时的凝血时间(APTT/PT)、血小板黏附率(SEM观测)及溶血率(分光光度法检测游离血红蛋白)。

降解产物分析:加速老化后采用LC-MS/MS鉴定材料降解物,定量限为0.1μg/g,重点关注可沥滤物化学结构及浓度。

表面特性表征:通过接触角测量仪分析材料表面能(水滴角分辨率±0.5°),原子力显微镜测定表面粗糙度(Ra值精度0.1nm)。

可沥取值测定:采用模拟体液提取材料溶出物,GC-MS检测有机残留物(检出限0.01ppm),ICP-MS分析重金属离子(Pb/Cd/As检测限0.1ppb)。

检测范围

植入式医疗器械:包括心脏起搏器外壳、人工关节涂层及骨科固定螺钉等长期接触组织的器械组件。

血液透析器械:涉及透析膜材料、回路管道及接头等与循环血液直接接触的医疗耗材。

齿科修复材料:涵盖牙科复合树脂、种植体表面处理层及义齿基托聚合物等口腔环境使用材料。

创面敷料产品:适用于水凝胶敷料、硅胶疤痕贴及抗菌纤维纱布等皮肤接触性护理材料。

介入导管器械:包含心血管导管、导丝涂层及球囊表面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器械关键组件。

眼科植入物:人工晶状体材料、角膜接触镜及青光眼引流阀等眼内植入器械的生物安全性验证。

药物缓释载体:用于可降解微球、纳米脂质体及透皮贴剂等载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美容填充材料:针对透明质酸凝胶、聚左旋乳酸微球及硅橡胶假体等软组织填充剂的安全性检测。

外科缝合材料:包含可吸收缝合线、金属吻合钉及组织粘合剂等创口闭合产品的生物学测试。

体外诊断设备:与体液接触的采样针、检测芯片及微流控芯片等体外诊断器械组件的生物风险评估。

检测标准

ISO10993-1:2018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ISO10993-5:2009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ISO10993-10:2010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ISO10993-11:2017全身毒性试验

ISO10993-12:2021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

GB/T16886.1-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GB/T16886.3-2019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GB/T16886.4-2020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

ASTMF748-2020医疗器械材料生物学基础测试方法

USP87体外生物反应性测试

检测仪器

流式细胞仪:通过荧光标记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检测参数包括AnnexinV阳性细胞比例、PI染色指数。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材料重金属离子溶出浓度,检测范围覆盖0.01-1000μg/L,同位素比精度达0.2%。

酶标分析系统:采用MTT/XTT法自动读取细胞毒性数据,波长范围340-850nm,吸光度分辨率0.001Abs。

热原检测系统:基于动态显色法鲎试剂,实时监测内毒素反应曲线,检测下限0.001EU/mL,温控精度±0.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材料表面形貌及细胞黏附状态,二次电子分辨率3.0nm,支持能谱元素分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岩浆烤鱼检测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