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17
可穿戴设备二氧化碳暴露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8-13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二氧化碳渗透速率:衡量可穿戴设备材料对二氧化碳的透过能力,反映材料阻止二氧化碳进入或逸出的性能,检测参数为温度23±2℃、湿度50±5%RH条件下的渗透系数,范围0.01~100 cm³·mm/(m²·day·atm),测试精度±5%。
设备内部二氧化碳累积浓度:模拟可穿戴设备佩戴状态(如智能手表佩戴6小时),检测设备内部封闭空间的二氧化碳最高浓度,测量范围0~50000 ppm,精度±2%FS,响应时间≤10秒。
材料二氧化碳吸附量:测定可穿戴设备材料在二氧化碳浓度5000 ppm、温度23℃环境下的吸附量,反映材料对二氧化碳的滞留能力,检测范围0.1~100 mg/g,平衡时间24小时,重复性±3%。
动态二氧化碳释放速率:模拟用户呼吸频率(12~18次/分钟),测试可穿戴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反映设备内部气体交换效率,测量范围0.1~100 mL/min,分辨率0.1 mL/min,误差±2%。
温度对二氧化碳渗透的影响:测试可穿戴设备材料在不同温度(10℃、23℃、35℃)下的二氧化碳渗透速率变化,计算温度系数(%/℃),反映温度对材料透气性能的影响,误差±2%。
湿度对二氧化碳累积的影响:在不同相对湿度(30%、50%、70%)条件下,检测可穿戴设备内部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分析湿度对气体滞留的影响,测量范围0~50000 ppm,重复性±3%。
二氧化碳短期暴露限值:检测可穿戴设备在2小时连续使用过程中,内部二氧化碳浓度是否超过职业暴露限值(如5000 ppm),用于评估短期使用的安全性,测量精度±2%FS,报警阈值可设置。
材料二氧化碳解吸速率:测定可穿戴设备材料在脱离5000 ppm二氧化碳环境后,释放吸附气体的速率,反映材料恢复性能,检测范围0.01~10 mg/(g·h),测试时间48小时,分辨率0.001 mg/(g·h)。
封闭空间二氧化碳稳态浓度:模拟可穿戴设备佩戴状态(如智能口罩佩戴30分钟),检测设备与人体接触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二氧化碳的稳定浓度,测量范围0~50000 ppm,精度±2%FS,数据采样间隔1分钟。
二氧化碳浓度时间相关性:记录可穿戴设备在12小时连续使用过程中,内部二氧化碳浓度的动态变化曲线,反映浓度随时间的累积规律,采样间隔1分钟,存储容量≥1000组数据,导出格式支持CSV。
皮肤接触区域二氧化碳累积:使用皮肤模型试验装置(模拟皮肤温度33±1℃、出汗量1 mL/h),检测可穿戴设备与皮肤接触部分的二氧化碳累积量,反映长期佩戴对皮肤的影响,测量范围0~1000 ppm·h,精度±5%。
检测范围
智能手表/手环:佩戴于手腕的可穿戴设备,检测其表带(硅胶、TPU材质)、表壳(铝合金、塑料)的二氧化碳渗透速率与内部累积浓度。
智能口罩:具有呼吸防护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检测其过滤层(熔喷布、活性炭)、密封边框(海绵、硅胶)的二氧化碳透过性能与佩戴时的内部浓度。
智能服装:集成传感器的衣物(如运动T恤、孕妇装),检测其面料(棉、涤纶、功能性纤维)的二氧化碳吸附量与动态释放速率。
医疗可穿戴设备:如动态心电监测仪、血糖监测仪,检测其与皮肤接触部分(电极片、绑带)的二氧化碳累积量,确保不影响医疗监测准确性。
儿童可穿戴设备:如定位手表、智能玩具手环,检测其小型化结构(塑料外壳、表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符合儿童用品安全要求。
运动可穿戴设备:如运动手环、心率带、智能运动鞋,检测其在运动状态(如跑步、健身)下的二氧化碳释放速率,适应高代谢用户需求。
智能眼镜:佩戴于面部的可穿戴设备(如AR眼镜、智能太阳镜),检测其框架(塑料、金属)、鼻托(硅胶)的二氧化碳渗透性能,避免长期佩戴引起不适。
可穿戴医疗监测设备:如睡眠监测仪、血压计,检测其传感器周围(如腕带、袖带)的二氧化碳浓度,确保不干扰监测信号。
智能首饰:如智能戒指、手链,检测其金属(不锈钢、钛合金)或塑料材质的二氧化碳吸附量,避免汗液与材料反应产生有害气体。
工业可穿戴设备:如工人佩戴的智能安全帽、防护手套,检测其内部空间(安全帽腔、手套内部)的二氧化碳累积浓度,符合工业安全标准要求。
检测标准
ISO 22863-3:2020 可穿戴设备—第3部分:环境因素影响测试(涉及二氧化碳暴露性能评估)
GB/T 32610-2016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规定口罩的二氧化碳透过率限值)
ASTM F2229-13(2019) 柔性屏障材料气体渗透速率测试方法(用于测量可穿戴设备材料的二氧化碳渗透速率)
ISO 10993-17:200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7部分:材料的可沥滤物允许限量(参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允许浓度)
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二氧化碳浓度限值,参考可穿戴设备内部环境)
ASTM D1434-15 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渗透性能测试方法(适用于可穿戴设备塑料部件的二氧化碳渗透测试)
ISO 15616:2018 焊接和相关工艺—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的测定—离子色谱法(用于可穿戴设备材料释放气体的分析)
GB/T 23938-2009 气体分析—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用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实验室分析)
ISO 16900-3:2019 呼吸防护装置—第3部分:有害气体和蒸气的防护性能测试(适用于智能口罩的二氧化碳防护测试)
GB/T 21236-2007 纺织品 气体透过率的测定(用于智能服装面料的二氧化碳透过率测试)
检测仪器
二氧化碳渗透测试仪:采用压差法原理,用于测量可穿戴设备材料的二氧化碳渗透速率,可控制温度(10~40℃)和湿度(30%~70%RH),检测范围0.01~100 cm³·mm/(m²·day·atm),精度±5%。
便携式二氧化碳检测仪:采用非分散红外(NDIR)传感器,用于现场检测可穿戴设备内部或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范围0~50000 ppm,精度±2%FS,响应时间≤10秒,支持数据存储与导出。
恒温恒湿气候箱:模拟可穿戴设备的使用环境,控制温度(10~40℃)、湿度(30%~90%RH)和气流速度(0.1~1 m/s),用于测试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二氧化碳吸附与释放性能,内部容积≥100 L。
气相色谱仪(配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用于分析可穿戴设备材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浓度,采用柱分离技术,检测限0.1 ppm,线性范围1~10000 ppm,支持多组分同时分析。
动态气体稀释系统:用于配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标准气体(10~10000 ppm),采用质量流量控制器调节气体比例,流量精度±1%,用于校准检测仪器和模拟测试环境。
皮肤模型试验装置:模拟人体皮肤的温度(33±1℃)和出汗量(0.5~2 mL/h),采用透气膜模拟皮肤呼吸,用于测试可穿戴设备与皮肤接触部分的二氧化碳累积情况,接触面积≥100 cm²。
气体流量测试仪:采用皂膜流量计或热式质量流量计,用于测量可穿戴设备的透气量,间接反映二氧化碳的渗透能力,测量范围0~1000 L/min,精度±1%,支持正压与负压测试。
热重分析仪(TGA):通过加热可穿戴设备材料释放吸附的二氧化碳,测定材料的二氧化碳吸附量,检测范围0.1~100 mg/g,分辨率0.01 mg,升温速率0.5~50℃/min。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外部接线端子检测
下一篇:甘油皂化值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