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刺激痛阈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8-14  

面神经刺激痛阈检测是一种神经生理学评估方法,用于定量测量面部区域对疼痛刺激的最小感知强度。该方法涉及精确控制电、热或机械刺激参数,记录神经响应阈值,分析感知潜伏期和耐受极限,以诊断神经病变或功能障碍。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电刺激强度阈值:测定感知疼痛的最小电刺激电流强度,具体检测参数包括直流或交流电流范围0.1mA至10mA,脉冲宽度0.1ms至5ms。

热刺激温度阈值:评估感知热痛的最低温度变化,具体检测参数包括温度范围30C至50C,升温速率0.5C每秒至2C每秒。

机械压力阈值:测量触觉转为痛觉的最小压力值,具体检测参数包括压力范围0.1N至10N,施压速度1mm每秒至5mm每秒。

神经响应潜伏期:记录刺激起始至疼痛感知的时间间隔,具体检测参数包括时间精度0.1ms,测量范围0ms至1000ms。

疼痛耐受阈值:确定受试者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强度,具体检测参数包括耐受上限值,如电流20mA或温度52C。

刺激频率敏感性:分析不同频率刺激下的痛阈变化,具体检测参数包括频率范围1Hz至100Hz,步进精度1Hz。

多模式整合测试:评估电、热、机械刺激组合的痛阈响应,具体检测参数包括同步触发误差小于5ms,参数耦合系数0.1至1.0。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测定Aδ或C神经纤维的信号传递速度,具体检测参数包括速度范围5m每秒至60m每秒,误差0.5m每秒。

疼痛评分标准化:量化主观疼痛感知的数值等级,具体检测参数包括视觉模拟量表0至10分,离散度小于0.5分。

刺激强度-响应曲线:绘制痛阈随刺激强度变化的曲线,具体检测参数包括曲线斜率计算,拟合度R值大于0.9。

检测范围

面神经麻痹诊断:评估面部神经损伤后疼痛感知恢复程度。

三叉神经痛综合征:定量分析面部疼痛阈值异常波动。

术后神经功能监测:跟踪手术后面神经痛阈变化以评估恢复。

神经性疼痛疾病:检测慢性疼痛状态下痛阈降低或升高。

药物疗效评估:测试镇痛药物对痛阈调节效果。

神经再生研究:监测神经修复过程中痛阈恢复进程。

脑卒中后遗症:评估脑损伤引起的面部疼痛敏感性改变。

贝尔氏麻痹康复:跟踪面神经炎症消退期的痛阈改善。

面肌痉挛机制:分析痉挛诱发疼痛的阈值特征。

神经压迫诊断:检测神经受压导致痛阈升高的病理状态。

检测标准

依据ISO14708-3植入式神经刺激设备安全与性能要求。

遵循IEC60601-2-10医用电气设备神经刺激器特殊标准。

参考ASTMF2503疼痛评估测试方法指南。

采用GB/T16886.7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神经刺激测试。

依据ISO10993-10医疗器械刺激与致敏试验方法。

遵循GB9706.1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

检测仪器

多功能神经电刺激器:施加精确可控的电刺激脉冲,具体功能包括电流强度调节和波形生成。

温度刺激控制仪:提供热或冷刺激源,具体功能包括温度精确控制和升温降温速率设置。

机械压力测痛装置:施加可量化机械压力,具体功能包括压力传感器校准和施压速度控制。

神经传导分析系统:测量神经信号传递参数,具体功能包括潜伏期记录和传导速度计算。

生物反馈数据采集器:实时记录生理响应信号,具体功能包括脑电图或肌电图信号同步处理。

疼痛感知评分终端:收集受试者主观评分,具体功能包括视觉模拟量表显示和数据存储。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