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432
微观形貌三维重构分析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8-28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表面粗糙度三维测量:通过光学或电子束扫描获取表面微观起伏数据,计算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均方根偏差Rq等参数,测量范围0.01nm~100μm,垂直分辨率≤1nm。
孔隙率三维定量分析:基于CT断层扫描或聚焦离子束切片成像,重构孔隙空间分布模型,计算总体孔隙率、孔隙连通率及孔径分布,孔隙尺寸检测下限0.1μm,体积测量误差<2%。
晶粒取向分布重构: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采集晶粒取向数据,构建三维晶粒取向分布图谱,统计晶粒尺寸、织构系数及晶界密度,取向测量精度±0.5°。
微裂纹三维形貌表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图像拼接技术,获取裂纹扩展路径的三维形貌,测量裂纹长度、宽度及深度,最小可检测裂纹宽度0.1μm,长度测量范围1μm~10mm。
薄膜厚度均匀性检测:采用椭偏仪或多光束干涉法,对薄膜表面进行网格状扫描,重构厚度分布三维模型,厚度测量范围1nm~10μm,均匀性偏差检测精度±0.1nm。
颗粒团聚体空间分布分析: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或X射线显微镜(XRM)成像,标记颗粒中心坐标并重构三维空间分布,统计团聚体尺寸、间距及堆积密度,颗粒检测下限0.5μm。
表面划痕深度及走向测量: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三维轮廓扫描功能,沿划痕方向逐行采样,重构划痕三维形貌,测量深度范围1nm~10μm,横向分辨率≤50nm。
多孔材料连通孔道网络建模: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获取孔隙连通区域的体素数据,提取孔道中心线、直径及连通节点,构建孔道网络模型,孔道直径测量范围1μm~1mm。
生物组织表面微观结构重建: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对组织切片进行分层成像,结合荧光标记技术,重构表皮细胞、胶原纤维等结构的表面形貌,纵向分辨率≤1μm,横向分辨率≤0.5μm。
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区形貌分析:通过聚焦离子束(FIB)对界面区域进行定向切片,SEM同步采集图像并重构三维界面结构,测量界面结合面积、缺陷尺寸及脱粘长度,界面区域检测范围1μm×1μm×1μm。
检测范围
金属材料:包括铝合金、钛合金、不锈钢等,用于检测表面加工缺陷、热处理后组织演变及涂层结合状态的三维微观分析。
高分子聚合物:涵盖聚乙烯、聚酰亚胺、环氧树脂等,适用于研究注塑件表面粗糙度、薄膜结晶形貌及共混材料相分离结构的三维表征。
陶瓷材料:包含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等,用于分析烧结体孔隙分布、晶粒生长形态及断裂表面的三维裂纹扩展路径。
复合材料:涉及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重点检测纤维排布三维形貌、界面结合区结构及分层缺陷的空间分布。
半导体器件:包括硅片、LED芯片、MEMS器件等,应用于表面缺陷(如划痕、位错)三维定位、钝化层形貌分析及微纳结构尺寸测量。
生物医学材料:如人工关节涂层、骨修复支架、组织工程支架等,用于评估表面多孔结构连通性、细胞黏附形态及材料-组织界面的三维相互作用。
能源材料:涵盖锂电池正极材料(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光伏电池薄膜(如硅薄膜、钙钛矿薄膜)等,重点分析电极材料颗粒分布、薄膜缺陷形貌及界面反应区的三维结构。
精密机械零件:包括轴承滚道、齿轮齿面、液压阀芯等,用于检测表面粗糙度轮廓、磨损形貌及加工痕迹的三维量化分析。
电子封装材料:涉及焊球、底部填充胶、芯片键合界面等,应用于焊点三维形貌重构、填充胶空洞检测及界面裂纹扩展分析。
地质样品:包含岩石断口、矿物晶体、土壤颗粒等,用于研究岩石破碎表面的节理分布、矿物晶体生长形态及土壤颗粒团聚结构的三维表征。
检测标准
ASTM E3296-19:扫描电子显微镜三维表面形貌测量标准,规定了表面形貌数据采集、处理及不确定度评估的方法。
ISO 25178-607:2014: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三维表面纹理的测量,定义了三维表面纹理参数的测量原理及仪器要求。
GB/T 32383-2015:金属材料表面形貌三维测量方法,规定了金属材料表面三维形貌的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规则。
ISO 16630:2015:微束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法:试样制备:金属和其他导电材料的溅射镀膜,规范了扫描电镜制样过程中溅射镀膜的工艺要求。
GB/T 25187-2010:微束分析:扫描电镜能谱仪定量分析用标准样品技术条件,规定了扫描电镜能谱仪定量分析用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及验证方法。
ASTM D7127-13: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聚合物表面形貌的方法,适用于聚合物材料表面形貌的三维测量及参数评估。
ISO 19318:2016:牙科学.口腔种植体的表面特征.第2部分:表面形貌的测量,规定了口腔种植体表面形貌的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要求。
GB/T 16594-2009:微米级长度的扫描电镜测量方法,适用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米级长度特征(如划痕、颗粒尺寸)的测量方法。
ASTM E2736-17:聚焦离子束(FIB)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位表征方法,规范了FIB-SEM联用系统在材料原位表征中的操作流程及数据采集要求。
ISO 21073:2019: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的粉末特性.第3部分:形貌特性的测量,规定了增材制造用金属粉末形貌特性的测量方法及仪器要求。
检测仪器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通过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收集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信号生成二维图像,结合图像拼接或立体对匹配技术实现三维表面形貌重构,分辨率可达0.5nm(二次电子模式)。
原子力显微镜(AFM):利用微悬臂探针与样品表面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通过探针位移检测样品表面形貌,可实现纳米级垂直分辨率(≤0.1nm)和亚微米级横向分辨率(≤50nm)。
白光干涉仪(WLI):基于白光干涉的光程差测量原理,通过分析反射光的干涉条纹变化,实现表面粗糙度及三维形貌的高精度测量,垂直分辨率≤0.1nm,横向分辨率≤1μm。
X射线显微镜(XRM):利用X射线穿透样品后的衰减差异,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样品内部微观结构进行三维成像,空间分辨率可达50nm(实验室级)。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联用系统(FIB-SEM):通过聚焦离子束对样品进行纳米级切片(刻蚀速率≤10nm/min),同步利用扫描电镜采集切片图像,逐层重构三维结构,适用于材料内部微结构的三维表征。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采用激光扫描与针孔滤波技术,消除离焦光干扰,实现光学切片及三维形貌重构,纵向分辨率≤1μm,横向分辨率≤0.5μm,适用于透明或荧光标记样品的微观分析。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micro-CT):通过X射线源旋转扫描样品,采集不同角度的投影图像,经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三维体数据,空间分辨率可达1μm(桌面型)至50nm(高分辨型)。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温度循环疲劳测试检测
下一篇:薄膜均匀性面扫描测试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