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3473
低温吸附剂饱和实验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8-29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饱和吸附容量:指吸附剂在特定低温条件(-196℃~25℃)下达到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或体积吸附的气体量,反映吸附剂对目标组分的最大捕获能力。
解吸动力学参数:包括解吸速率常数、半衰期及完成90%解吸所需时间,通过监测吸附剂在不同温度(50℃~200℃)下的脱附过程获取,用于评估再生效率。
热稳定性:测定吸附剂在低温吸附-升温解吸循环中的质量损失率及结构变化,测试温度范围50℃~500℃,升温速率5℃/min~20℃/min。
孔隙结构参数:包括比表面积(BET法)、总孔容、微孔容积及孔径分布(BJH法),测试压力范围10^-6 mbar~1 bar,相对压力(P/P0)0.05~0.35。
吸附热力学参数:测定吸附焓变(ΔH)、熵变(ΔS)及吉布斯自由能变(ΔG),通过吸附等温线拟合(Langmuir、Freundlich模型)计算,温度范围-50℃~100℃。
机械强度:采用颗粒抗压强度测试仪测定,测试条件为常温~150℃,加载速率0.5MPa/min~2MPa/min,单位N/颗。
成分组成: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及元素分析仪测定吸附剂中主成分(如C、O、Si、Al等)及杂质元素(如S、Cl、重金属)的质量分数,检测限0.01%~1%。
再生循环性能:在10次~50次吸附-解吸循环后,测定吸附容量保持率,循环条件为吸附温度-196℃~25℃,解吸温度80℃~300℃,压力1bar~10bar。
低温吸附速率:记录吸附剂从初始状态达到90%饱和吸附量所需时间,测试气体浓度100ppm~100%(体积分数),流速0.1L/min~5L/min。
杂质吸附选择性:以两种以上混合气体(如CO2/N2、H2S/CH4)为测试体系,计算目标组分的分配系数(K=吸附量/气相浓度),温度-50℃~50℃,压力1bar~5bar。
检测范围
活性炭基吸附剂:以椰壳炭、煤质炭为原料,经活化处理的多孔碳材料,主要用于VOCs、CO2等气体吸附。
分子筛类吸附剂:包括ZSM-5、13X型等硅铝酸盐晶体,具有均匀微孔结构,适用于极性分子(如H2O、NH3)的选择性吸附。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自组装形成的多孔晶体材料,孔径可调(0.5nm~3nm),用于低浓度气体(如C2H2、CO)的高效捕获。
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聚酰亚胺、聚丙烯腈等聚合物基材料,通过交联或改性形成多孔结构,适用于有机蒸气(如苯系物)的吸附。
低温硅胶吸附剂:经硅烷化改性的硅胶颗粒,表面富含硅羟基,主要用于含硫化合物(如H2S、COS)的低温脱除。
生物炭基吸附剂:农林废弃物热解制备的多孔碳材料,表面含有含氧官能团,适用于水体或气体中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复合金属氧化物吸附剂:以MnOx、Fe3O4等金属氧化物为主体,通过负载或掺杂改性,用于NOx、VOCs等污染物的低温催化吸附。
多孔陶瓷吸附剂:以氧化铝、氧化锆为基体的多孔陶瓷材料,耐高温(>800℃),适用于工业尾气中酸性气体(如SO2、HCl)的吸附。
纳米级低温吸附剂:粒径1nm~100nm的纳米颗粒或多孔纳米结构材料,比表面积大(>500m²/g),用于超低温(<-100℃)环境下的稀有气体(如He、Ne)捕获。
工业废气处理用吸附剂:针对化工、冶金等行业废气成分定制的复合吸附剂,需同时满足多组分(如CO2、H2S、粉尘)高效吸附及长周期运行需求。
检测标准
ASTM D4265-2019《JianCe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Adsorbent Performance》:规定了吸附剂吸附容量、解吸速率等性能的评价方法及测试流程。
ISO 18604:2017《Solid adsorbents — Determination of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gases and vapours using a dynamic method》:规范了动态吸附法测定固体吸附剂对气体和蒸气吸附容量的试验方法。
GB/T 13802-2019《活性炭 吸附能力的测定 亚甲蓝吸附值》:明确了活性炭对亚甲蓝吸附值的测定方法,用于评价其孔隙结构及吸附性能。
GB/T 21650.1-2008《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孔径分布和孔隙度 第1部分:压汞法》:规定了压汞法测定固体材料孔径分布和孔隙度的试验步骤及数据处理方法。
ISO 7664:1987《Gas analysis — Determination of the amount of gas adsorbed by a solid — Static volumetric method》:描述了静态容积法测定固体吸附气体量的标准方法,适用于低压至中压范围的吸附测试。
ASTM D5742-19《JianCe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Pore Volume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Catalysts and Catalyst Carriers by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针对催化剂及载体,规定了压汞法测定孔体积和孔径分布的具体操作要求。
GB/T 30739-2014《热重分析仪》:规定了热重分析仪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用于吸附剂热稳定性测试中的质量变化监测。
ISO 11711-1:2019《Water quality —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carbon — Part 1: High-tempera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HTCO) method》:虽主要针对水质,但其中高温催化氧化原理可用于吸附剂灰分(无机成分)含量的测定。
ASTM D3802-14《JianCe Test Method for Tensile Strength of Activated Carbon》:规定了活性炭颗粒抗压强度的测试方法,用于评估其机械性能及使用过程中的抗磨损能力。
GB/T 35603-2017《绿色产品评价 活性炭》:从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等角度对活性炭提出要求,其中吸附性能测试部分参考了本标准的相关方法。
检测仪器
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基于BET、BJH等理论,通过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容积及孔径分布,适用于0.1nm~100nm孔径范围的检测。
动态吸附量测定装置:由固定床吸附柱、气体流量控制器、温控系统及在线气体分析仪组成,模拟实际工况下的连续吸附过程,测定吸附剂的饱和吸附容量及穿透时间。
热重分析仪(TGA):配备高精度天平及程序控温系统,在惰性气体或空气氛围中以1℃/min~20℃/min速率升温,监测吸附剂在加热过程中的质量变化,用于分析热稳定性及成分分解行为。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测量样品与参比物之间的功率差随温度变化,测定吸附过程中的热效应(如吸附热、脱附热),温度范围-196℃~750℃,灵敏度0.1mW。
高压吸附仪:可施加1bar~200bar的压力,采用容量法或重量法测定吸附剂在高压力下的吸附等温线,适用于CO2、CH4等气体的高压吸附性能研究。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配备能谱仪(EDS),通过二次电子成像观察吸附剂的微观形貌(如孔隙结构、颗粒分布),并结合EDS分析表面元素组成,分辨率可达1nm。
气相色谱仪(GC):配置FID、TCD等检测器,用于分析吸附剂解吸或脱附后的气体成分及浓度,检测限可达ppb级,支持多组分同时分离与定量。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超导磁体交流损耗测量检测
下一篇:低温泵组效能验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