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0
光热化学储能效率试验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8-30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集热效率:评估光热转换系统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的能力,反映集热器吸收光能与输出热能的比值。具体检测参数包括入射光功率密度(范围500-1200W/m²)、输出热功率(测量精度±0.5%)、环境温度(量程-20-50℃,精度±0.1℃)。
储热材料热损率:测定储热材料在非工作状态下的热量散失速率,衡量材料保温性能。具体检测参数包括温度衰减速率(量程0.1-5℃/h,精度±0.05℃/h)、环境温度波动范围(控制精度±0.5℃)、保温时间(≥24h)。
系统能量转换效率:计算光热系统从光能输入到最终储能输出的总体效率,综合反映集热、储热、输能各环节的能量损失。具体检测参数包括总输入光能(测量范围0-100kW,精度±1%)、有效储能能量(测量精度±0.8%)、测试周期(1-7天)。
热交换效率:评估储热系统与热交换介质(如导热油、水)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具体检测参数包括介质入口温度(量程20-300℃,精度±0.5℃)、出口温度(同上)、流量(量程0.1-10m³/h,精度±0.2%)。
储能时长维持率:测试系统在规定时间内维持储能温度的能力,反映长期储能稳定性。具体检测参数包括目标温度(设定范围100-500℃,精度±1℃)、维持时间(12-120h)、温度偏差(允许范围±2℃)。
热化学稳定性:分析储热材料在多次循环充放热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评估材料衰减速率。具体检测参数包括成分分析精度(元素检测限≤0.1%)、循环次数(50-500次)、质量损失率(量程0-5%,精度±0.1%)。
循环效率衰减速率:量化系统经过多次充放热循环后效率的下降幅度,预测系统使用寿命。具体检测参数包括初始效率(测量精度±1%)、循环后效率(同上)、衰减速率(计算公式:(初始效率-当前效率)/循环次数×100%,精度±0.5%/次)。
热泄漏率:检测储热系统边界因热传导、对流导致的热量损失,评估系统密封性能。具体检测参数包括泄漏热功率(量程0.1-10kW,精度±0.05kW)、系统表面积(测量精度±0.5%)、环境风速(控制范围0-2m/s,精度±0.1m/s)。
光吸收材料的发射率:测量光热转换涂层对红外辐射的发射能力,影响系统在非辐照时段的热损失。具体检测参数包括发射率测量范围(0.1-1.0,精度±0.02)、测试波长范围(2.5-25μm)、样品尺寸(≥100mm×100mm)。
储能系统的响应时间:评估系统从接收充能指令到开始储热的时间,反映控制系统的灵敏度。具体检测参数包括触发信号延迟(测量精度±10ms)、温度响应时间常数(量程0.5-10min,精度±0.1min)、信号采集频率(≥10Hz)。
检测范围
熔盐储热材料:以硝酸盐、氯化物等为基质的混合熔盐,用于中高温光热储能系统,工作温度范围200-600℃。
相变储热材料:包括有机类(石蜡、脂肪酸)与无机类(水合盐、熔融盐)相变材料,适用于低温(<200℃)储能场景。
光热转换涂层:涂覆于集热器表面的选择性吸收涂层,需具备高太阳吸收比与低发射率特性。
储热容器:用于储存液态或固态储热介质的压力容器或常压容器,材质包括不锈钢、碳钢等。
热交换器:实现储热介质与工艺流体(如导热油、水)之间热量交换的装置,类型包括管壳式、板式。
储能系统控制单元:集成传感器、执行器与控制算法的智能系统,负责调节充放热过程。
光热发电用集热管:内管外壁涂覆吸热涂层,外管抽真空的中空玻璃管,用于聚焦集热。
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由多孔载体与相变芯材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提升热导率与形状稳定性。
太阳能热存储用陶瓷基材料:以氧化物、碳化物为主体的高熔点材料,适用于高温储热(>800℃)。
工业余热回收储热系统:针对钢铁、化工等行业余热进行回收储存的系统,储热介质多为熔盐或导热油。
检测标准
ASTM E2534-16《太阳能热系统性能测试方法》:规定了光热系统效率、热损失等参数的测试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ISO 9806:2013《太阳能集热器——性能测试方法》:定义了平板型与真空管集热器的热性能测试条件与指标要求。
GB/T 36864-2018《光热发电系统效率计算方法》:明确了光热发电系统中集热、储热、发电各环节效率的计算模型与参数取值。
ASTM D2487-11《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标准指南》:提供了相变材料相变温度、相变焓、热导率等关键参数的测试方法。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聚光光斑漂移监测检测
下一篇:聚光系统光学效率验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