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粒径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4-19  

有效粒径检测是表征颗粒体系物理特性的核心指标之一,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及材料科学领域。本文依据ISO13320等国际标准体系,系统阐述粒径分布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规范,重点解析激光衍射法、动态光散射法等主流检测技术的实施要点与数据验证要求,为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有效粒径检测涵盖颗粒体系的几何特征与分布规律量化分析:

体积平均粒径(D[4,3]):表征颗粒体系的体积加权平均直径

数量平均粒径(D[3,2]):反映颗粒数量分布的中位径值

粒度分布曲线:绘制累积分布图与微分分布图

特征粒径参数:D10/D50/D90分位值测定

比表面积计算:基于Mie理论推导单位质量表面积

分散度指数(PDI):评价体系多分散性的关键参数

检测范围

本检测适用于以下材料体系的粒径表征:

行业领域典型样品粒径范围
制药工业API原料药微粉化颗粒0.1-100μm
精细化工催化剂载体粉末50nm-5mm
纳米材料量子点分散液1-100nm
食品添加剂乳浊液稳定剂微粒0.5-200μm
环境监测大气悬浮颗粒物PM2.5/PM100.01-100μm

检测方法

激光衍射法(ISO 13320)

基于夫琅禾费衍射理论建立的标准方法:采用532nm/632nm单色光源照射分散样品,通过多元探测器阵列记录散射光强空间分布。利用Mie散射模型反演计算获得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谱图。

动态光散射法(ISO 22412)

适用于纳米级颗粒体系分析:通过测量悬浮液中微粒布朗运动引起的散射光强涨落信号,采用自相关函数处理获取扩散系数分布,依据Stokes-Einstein方程换算流体力学直径。

图像分析法(ASTM E2651)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直接测量技术: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或光学显微镜获取颗粒形貌图像,经阈值分割、边缘识别等算法处理统计不少于3000个颗粒的投影面积等效直径。

沉降法(GB/T 19077)

基于Stokes沉降定律的传统方法:通过X射线吸收或离心加速测量颗粒在介质中的终端沉降速度。适用于1-100μm范围内金属粉末、陶瓷原料等致密材料的粒径分析。

检测仪器

仪器类型技术参数适用标准
激光粒度分析仪

干湿法分散模块可选配

GB/T 19077
纳米粒度分析仪

Zeta电位测量模块集成化设计

GB/T 19627
扫描电子显微镜

能谱联用功能扩展性高

ISO 21363
离心沉降仪

多通道并行检测系统

ISO 13317-3
库尔特计数器

导电/非导电介质适配器组套配置方案完善。

注:所有仪器均需定期通过NIST可溯源标准物质进行计量校准,测量环境需满足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RH的受控条件。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含量检测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