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成分深度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4-27  

微塑料成分深度检测是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析方向,主要针对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核心检测项目包括聚合物种类鉴定、添加剂识别及表面污染物解析等环节。需采用标准化样品前处理流程并结合光谱学、热分析等精密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准确性与可重复性。本文系统阐述检测流程的技术要点与实施规范。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微塑料成分深度检测包含三大核心模块:基础聚合物鉴定、功能添加剂分析及表面吸附物检测。聚合物鉴定需明确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常见塑料基材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比例构成。添加剂分析重点筛查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阻燃剂(多溴联苯醚)及抗氧化剂等有机改性物质。表面污染物检测涵盖重金属吸附(铅、镉)、多环芳烃(PAHs)及农药残留等环境污染物。

检测范围

本检测体系适用于环境介质(水体沉积物、土壤基质、大气悬浮颗粒)、生物组织(鱼类消化道、贝类软组织)及工业制品(化妆品磨砂颗粒、纺织品纤维)中的微塑料分析。水体样本需区分表层水与深层沉积物中的粒径分布差异;生物样本要求建立酶解消化法去除有机质干扰;工业产品重点监控生产原料中的原生微塑料含量。

检测方法

标准检测流程包含四阶段技术方案:样本预处理阶段采用密度分离(氯化锌溶液)与氧化消解(30%过氧化氢)联用技术;形态学鉴定使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micro-FTIR)进行聚合物指纹图谱匹配;化学成分分析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解析添加剂组分;表面特性表征通过扫描电镜-能谱联用(SEM-EDS)实现元素分布成像。

检测仪器

关键仪器配置包含:显微红外光谱系统需配备32×32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光谱分辨率不低于4cm-1;热裂解装置应配置多阶程序升温模块(50-800℃),裂解室惰性化处理;质谱检测器需满足全扫描模式(m/z 50-650)与选择离子监测模式的双重数据采集需求;场发射扫描电镜要求具备二次电子与背散射电子双模式成像能力,搭配硅漂移探测器实现元素面分布分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