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4-30  

六味地黄丸作为经典中成药制剂,其质量检测需严格遵循《中国药典》标准规范。本文系统阐述该制剂的检测体系,涵盖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重金属残留分析、微生物限度检查等核心项目。重点解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关键检测技术的应用要点及质量控制指标。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六味地黄丸质量检测体系包含六大核心模块: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定量分析熟地黄中梓醇、山茱萸中马钱苷、牡丹皮中丹皮酚等特征性指标成分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测:铅(Pb)、镉(Cd)、砷(As)、汞(Hg)、铜(Cu)五类重点监控物质

微生物限度检查:需氧菌总数、霉菌酵母菌总数及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筛查

农药残留分析:有机氯类(六六六、滴滴涕)、拟除虫菊酯类等33种常见农残筛查

理化指标测试:水分含量(≤9.0%)、溶散时限(浓缩丸≤120分钟)、崩解度等制剂特性参数

鉴别试验:薄层色谱法(TLC)对处方中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等六味药材的特征图谱验证

检测范围

本检测方案适用于不同剂型的六味地黄丸产品:

制剂类型覆盖:浓缩丸(每8丸重1.44g)、水蜜丸(每袋装6g)、大蜜丸(每丸重9g)等法定规格产品

原料药材检验:熟地黄(酒炖品)、酒萸肉、牡丹皮等六味中药饮片的基源鉴定与投料质量监控

包装材料测试:药用复合膜袋的密封性、阻隔性能及溶出物试验

生产过程监控:制丸工序中间体的水分活度、丸重差异等过程质量控制点

稳定性考察:加速试验(40℃±2℃/RH75%±5%)及长期试验条件下的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检测方法

HPLC-UV法:采用C18色谱柱(4.6×250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0℃,实现多组分同步定量分析

ICP-MS法:射频功率1550W,载气流速1.12L/min,采用内标校正法(铑Rh作为内标元素)进行痕量金属元素测定

GC-MS/MS法:DB-5MS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完成农药残留筛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薄膜过滤法处理样品后接种至TSA培养基(30-35℃培养5天)和SDA培养基(20-25℃培养7天)进行菌落计数

TLC鉴别法: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8:3:0.2)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后于365nm紫外灯下检视特征斑点

检测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置DAD检测器及自动进样系统,满足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512要求

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EI电离源配合NIST数据库实现农残快速筛查与确证

微波消解-ICP-MS系统:配备碰撞反应池技术(CRC),有效消除质谱干扰

全自动微生物限度检测仪:集成过滤、培养功能的一体化工作站,符合GMP附录要求

激光粒度分析仪:Mie散射原理测定粉末药材粒径分布(D50≤75μm)

智能崩解仪:37℃±1℃恒温水浴条件下自动记录崩解时限数据

超高效合相色谱系统:用于复杂基质中脂溶性成分的分离分析(如丹皮酚异构体分离)

近红外光谱仪:建立原料药材快速鉴别模型(光谱范围12000-4000cm⁻¹)

自动水分测定仪:库仑法原理实现样品水分精准测定(分辨率0.1μg)

全自动薄层点样系统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鹿胎膏检测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