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度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08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评估非无菌产品中微生物污染水平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主要依据《中国药典》通则及ISO11737等标准执行。其核心在于通过需氧菌总数、霉菌酵母菌总数及控制菌的定量分析,验证产品卫生安全性。检测过程需严格遵循环境控制、方法验证和结果判读三大技术要点。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微生物限度检测体系包含三大核心指标:需氧菌总数(TAMC)、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以及特定控制菌的定性检测。需氧菌总数反映产品中活菌污染总量,采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在30-35℃培养3-5天;霉菌酵母菌计数使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20-25℃培养5-7天。

控制菌检测根据产品特性差异化实施:药品重点关注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等肠道致病菌;医疗器械着重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环境耐药菌;食品类产品需额外监控志贺氏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食源性病原体。

特殊剂型需增加专属检测项:含动物源成分的制剂需进行梭菌检测;儿科用制剂强制要求阪崎肠杆菌筛查;阴道给药制剂必须包含白色念珠菌限量检查。

检测范围

本检测适用于非无菌状态交付的各类产品:

1. 药品类:口服固体制剂(片剂/胶囊)、液体制剂(糖浆/滴眼液)、半固体制剂(软膏/凝胶)

2. 医疗器械:导管类产品、创面敷料、一次性卫生用品

3. 食品原料:植物提取物、药用辅料(淀粉/明胶)、保健食品

4. 化妆品:膏霜乳液、儿童护肤品、眼部彩妆产品

特殊基质样品需预处理:油性样品加入聚山梨酯80乳化;含抑菌成分产品采用中和剂法或薄膜过滤法;不溶性固体需均质后取浸提液检测。

检测方法

标准方法体系包含三个层级:

1. 传统培养法:薄膜过滤法(适用于低微生物负载样品)、平皿法(适用高负载样品)、MPN法(液体样品定量)

2. 快速检测技术:ATP生物发光法(环境监测)、PCR技术(特定病原体筛查)、流式细胞术(活菌快速计数)

3. 自动化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集过滤/培养/计数于一体)

方法验证必须包含:

• 回收率试验(50%-200%可接受范围)

• 抑菌性消除验证(中和剂有效性证明)

• 重复性测试(RSD≤15%)

• 培养基促生长试验(枯草芽孢杆菌ATCC6633等标准菌株验证)

检测仪器

核心设备配置要求:

1. 生物安全柜(Class II A2型):维持局部百级洁净环境

2. 恒温培养箱:温度均匀性±1℃,配备连续记录系统

3. 膜过滤装置:47mm直径滤膜,孔径0.45μm

4. 菌落计数器:自动识别功能误差率<5%

5. PCR仪:具备熔解曲线分析功能

6. 微生物鉴定系统:MALDI-TOF或16S rRNA测序模块

辅助设备包括:

• 高压灭菌器(121℃热穿透测试合格)

• 纯水系统(电导率≤1μS/cm)

• 环境监测仪(实时监测沉降菌/浮游菌)

• 低温存储设备(-80℃超低温冰箱保藏标准菌株)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