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3473
路灯照度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5-12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路灯照度检测体系包含六大核心指标:
平均照度(Eav):单位面积接收的光通量均值(单位:lx),反映整体照明强度
照度均匀度(U0):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的比值(U0=Emin/Eav),表征光线分布均衡性
纵向均匀度(U1):车道轴线方向连续10m范围内最小与最大照度比
阈值增量(TI):量化失能眩光影响的百分比参数(依据CIE 140标准)
环境比(SR):非机动车道与相邻机动车道平均照度的比值范围控制
功率密度(LPD):单位面积照明功率值(W/m²),评估能源利用效率
检测范围
现行规范要求的检测场景包括:
道路等级 | 设计时速(km/h) | 照度标准(lx) | 均匀度限值 |
---|---|---|---|
主干路 | >60 | ||
次干路 | 40-60 | ||
支路 | <40 | ||
*分子为机动车道标准值/分母为非机动车道标准值 *隧道段照度需提高1.5倍且设置过渡照明段 |
特殊场景补充要求:交叉路口区域需增加50%测点密度;人行天桥踏步处垂直照度应≥25lx;公交站台候车区平均照度≥30lx。
检测方法
1. 网格布点法(GB/T 5700-2008)
(1) 将测量区域划分为D×D网格单元(D为灯杆间距的1/10)
(2) 使用经CNAS认证的Ⅱ级及以上照度计逐点测量
(3) 单侧布灯道路取车道中心线至路缘石区域
(4) 双侧对称布灯道路覆盖全幅路面
(5) 测量高度统一为路面以上1.5m水平面
(6) 夜间测量时段应避开月光干扰(月相角>120°)
(7) 数据采集间隔≤5秒/点并记录环境温湿度参数
2. 动态连续测量法(CJJ 45-2015附录B)
(1) 车载式快速测量系统安装要求:
- 探头安装高度距地面1.5±0.1m
- GPS定位精度≤0.5m
- 采样频率≥10Hz
(2) 测试车速保持30km/h恒定值
(3) 单次测量路段长度≥3倍灯杆间距
(4) 数据预处理需滤除车辆遮挡造成的异常值
(5) 系统误差补偿系数应每季度标定一次
3. 眩光评估规程(CIE 147:2002)
(1) 在观测者视点高度1.5m处设置广角成像亮度计
(2) 视场角覆盖前方100m道路范围
(3) 拍摄间隔时间≤2秒的连续亮度分布图像
(4) 通过Luminance Distribution Analysis软件计算阈值增量
(5) TI值计算需考虑背景亮度修正系数α=0.05~0.1
(6) 测量时环境风速应<3m/s以避免灯具晃动影响
检测仪器
设备类型 | 技术要求 | 应用场景 |
---|---|---|
全自动数字照度计 (符合JJG245规范) | - V(λ)匹配误差f1'<6% - 余弦修正误差f2<4% - 量程0.01~199,900lx - RS485数据接口 - IP65防护等级 | 维护巡查快速诊断 |
光谱辐射计 (ISO/CIE19476:2014) | -波长范围380~780nm -光谱带宽≤5nm -色品坐标精度Δx,y≤±0.0015 -内置GPS时钟同步模块 -支持SDCM色容差分析功能 | |
车载式动态测量系统 (EN13201-4:2016) | -线性响应速度≥100kHz -三维加速度补偿功能 -双探头冗余设计 -实时数据可视化平台 -支持GLONASS/BDS双模定位系统 | 智慧路灯系统校准 |
全景成像亮度计 (CIE S017/E:2011) | -视场角180°×360° -亮度测量范围0.01~10⁶cd/m² -HDR合成动态范围>120dB -内置鱼眼镜头畸变校正算法 -支持DICOM医学影像传输协议扩展功能 | |
注:所有设备应定期通过NIM溯源校准(周期≤12个月),现场测量时需携带校准证书副本备查。 |
(本文件所列技术参数均引用自现行有效版本的国家及行业标准)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海绵老化性能检测
下一篇:面料质检洞察与新标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