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帮抗切割性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15  

鞋帮抗切割性检测是评估鞋类产品安全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主要针对鞋帮材料在机械外力作用下的抗损伤能力进行量化分析。检测过程需依据ISO20344、GB/T20991等标准规范实施,重点关注切割强度阈值、材料失效临界值及动态载荷响应等参数,为劳保鞋、特种作业鞋等产品的质量分级提供科学依据。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鞋帮抗切割性检测聚焦于三大核心指标:静态切割阻力测试、动态冲击切割测试及循环疲劳测试。静态测试通过恒定载荷测定材料初始抗损能力;动态测试模拟突发外力冲击场景;循环测试则评估材料在重复应力作用下的性能衰减规律。依据EN 388:2016标准要求,需记录试样被完全割穿时的最大载荷值(单位:牛顿)及刀片转数临界值。

特殊应用场景需增加环境适应性测试项目:包含低温(-20℃)脆性试验、高温(50℃)软化试验及湿度(95%RH)老化试验后的抗切割性能对比分析。军工防护类产品还需进行多角度复合切割测试(15°-75°入射角),以验证材料在不同受力方向下的防护稳定性。

检测范围

本检测适用于12类常见鞋帮材料:头层牛皮(厚度≥1.8mm)、复合纤维编织物(密度≥2000D)、凯夫拉混纺材料(芳纶含量≥30%)、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等。具体涵盖安全鞋(EN ISO 20345认证)、消防靴(GA 633标准)、防爆靴(GB 12011)等特种防护产品。

新型智能材料需单独建立检测体系:含导电纤维织物(电阻值≤10⁶Ω)、相变调温复合材料(焓值≥150J/g)及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抗切割性能评估方案。对于异形结构鞋帮(如镂空设计、立体压纹工艺),需采用三维扫描建模技术确定最薄弱区域作为取样点。

检测方法

标准测试采用ISO 13997规定的旋转刀片法:使用直径(45±0.5)mm的钨钢刀片(硬度HRC62-65),以(10±0.5)cm/s线速度进行匀速切割。试样夹持装置配备(5±0.1)N预紧力系统,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1000Hz。当力传感器监测到载荷突降幅度超过初始值的20%时判定为失效临界点。

进阶测试包含ASTM F2992摆锤冲击法:质量(1.5±0.01)kg的钨合金冲头(刃角30°)从50cm高度自由落体冲击试样表面。高速摄像机(帧率≥10,000fps)记录材料形变过程,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计算应变场分布。特殊工况模拟需搭建多轴联动试验平台:可同步施加切割力与扭转力矩(最大扭矩15N·m),复现实际使用中的复合受力状态。

检测仪器

核心设备为微机控制电子式切割试验机:配备500N量程测力传感器(精度等级0.5级)、气动夹持系统(压力调节范围0-0.8MPa)及温湿度可控试验舱(温度控制精度±1℃,湿度控制精度±3%RH)。刀片驱动系统采用伺服电机(额定扭矩4.5N·m)配合行星减速机(减速比20:1),实现0.1-50mm/s无极调速。

辅助设备包括:激光测厚仪(分辨率0.001mm)、织物密度分析仪(放大倍数200X)、材料截面抛光机(粒度0.05μm金刚石悬浮液)。数据采集系统需满足ISO 7500-1校准规范:包含16位AD转换模块、数字滤波电路及实时温度补偿单元。定期校验使用标准砝码(M1等级)和激光干涉仪(波长稳定性±0.02ppm)进行力值-位移双参数溯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鞋底性能检测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