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装热失配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8-27  

封装热失配检测聚焦于不同材料在温度变化下因热膨胀系数差异引发的界面应力、形变及失效问题,覆盖材料热物性参数测量、界面结合性能评估、温度循环可靠性验证等核心要点,为封装结构设计及工艺优化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膨胀系数(CTE):测量材料在温度变化时的长度变化率,反映热膨胀特性。检测参数:温度范围-196℃~1000℃,线膨胀系数测量精度±0.5×10⁻⁶/℃,体膨胀系数测量精度±1.5×10⁻⁶/℃。

界面结合强度:评估封装中不同材料界面间的粘结或结合能力,影响热失配下的界面完整性。检测参数:拉拔测试载荷范围0.1N~50kN,剪切强度测试精度±2%,测试温度范围室温~300℃。

热应力分布: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结合,分析封装结构在温度变化下的内部应力场分布。检测参数:应力测量精度±5MPa,空间分辨率≤0.1mm,温度梯度模拟范围0℃/mm~100℃/mm。

温度循环形变:在周期性温度变化下测量封装体的整体或局部形变量,评估热失配累积效应。检测参数:温度循环范围-65℃~150℃,形变量测量精度±0.01mm,循环次数≥1000次。

残余应力:检测封装过程中因冷却收缩不均产生的内部残余应力,预测长期使用中的应力释放风险。检测参数:X射线衍射法测量精度±30MPa,深度分辨率≤5μm,适用材料厚度≤500μm。

热膨胀各向异性:分析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评估各向异性对封装结构的影响。检测参数:测量方向数量≥3个正交方向,各向异性度计算精度±5%,温度范围25℃~500℃。

高温尺寸稳定性:在高温环境下测量封装材料的尺寸保持能力,反映热失配导致的长期形变趋势。检测参数:测试温度范围100℃~800℃,尺寸变化率测量精度±0.05%,保温时间≥100h。

界面微观结构:通过显微观察分析界面处的微观组织(如裂纹、孔隙、扩散层),评估热失配对界面结合质量的影响。检测参数:扫描电镜(SEM)分辨率≤1nm,能谱分析(EDS)元素检测限≤0.1%,观察区域面积≥100μm×100μm。

疲劳寿命:在循环温度载荷下测试封装体的失效时间,预测热失配导致的疲劳失效风险。检测参数:温度循环速率1℃/min~10℃/min,失效判定标准(如界面开裂面积≥5%),测试周期≥500次。

热导率差异:测量封装中各材料的热导率,评估热传导不均对热失配应力的影响。检测参数:激光闪射法测量范围0.1W/(m·K)~2000W/(m·K),精度±3%,样品厚度范围0.1mm~5mm。

检测范围

半导体先进封装:包括倒装芯片(FC)、球栅阵列(BGA)、扇出型封装(Fan-out)等,涉及芯片与基板、塑封料与金属引线框架的热失配问题。

功率电子器件封装: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功率二极管模块,关注芯片、陶瓷基板、散热基板间的热膨胀差异。

LED封装:涉及LED芯片、荧光胶、封装基板及透镜的热失配,影响光效稳定性与封装寿命。

光伏组件封装:包括晶硅电池片、EVA胶膜、背板及玻璃的热匹配,防止层间剥离与黄变。

光纤通信器件封装:如激光二极管(LD)、光探测器(PD)的封装,关注热膨胀对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

MEMS传感器封装:惯性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的封装,需控制敏感结构与封装壳体的热应力。

航空航天电子封装:卫星载荷、航天器仪器中的高可靠性封装,涉及极端温度环境下的热失配耐受性。

汽车电子封装:发动机控制单元(ECU)、传感器模块的封装,需应对宽温域(-40℃~125℃)热失配挑战。

生物医学电子封装:植入式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生物传感器的封装,关注生物相容性与热膨胀的兼容性。

复合材料封装:纤维增强聚合物(FRP)、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的封装,评估纤维与基体、层合板间的热失配。

检测标准

ASTME831-2019:采用热机械分析仪(TMA)测定固体材料线性热膨胀系数的标准试验方法。

ISO11359-2:2013:塑料的热机械分析(TMA)第2部分:线性热膨胀系数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GB/T4339-2008:金属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的测定方法。

ASTMD2240-2015:用硬度计测试橡胶硬度的标准试验方法(邵氏硬度),用于评估界面结合材料的硬度匹配性。

ISO14703:2015:金属材料残余应力的X射线衍射测定方法。

GB/T2423.3-201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涉及温度循环对封装的影响)。

ASTME228-2017:金属材料线膨胀系数的标准试验方法(顶杆法)。

ISO10350-1:2018:塑料可比单点数据的获得第1部分:模塑材料(涉及材料热物性对封装热失配的影响)。

GB/T10567.1-2007:铜及铜合金加工材残余应力测定方法第1部分:电解抛光法。

ASTMD3418-2015: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聚合物的热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分析热转变对封装热失配的影响)。

检测仪器

热机械分析仪(TMA):通过测量样品在恒定力下的尺寸随温度变化,用于测定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在本检测中可实现-196℃~1000℃范围内的线膨胀系数测量,精度达±0.5×10⁻⁶/℃。

数字图像相关系统(DIC):基于光学散斑法采集样品表面变形图像,通过相关算法计算全场应变分布。在本检测中可实时观测封装体在温度循环中的热变形,空间分辨率≤0.01mm。

X射线衍射仪(XRD):利用X射线衍射峰位移分析材料内部残余应力。在本检测中适用于金属、陶瓷等结晶材料的残余应力测量,深度分辨率≤5μm。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通过高频燃烧与红外吸收法测定材料中的碳、硫含量,间接评估杂质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在本检测中碳含量检测限≤5ppm,硫含量检测限≤3ppm。

真空热压烧结炉:在真空或保护气氛中模拟封装过程中的热压条件,用于测试界面结合强度及高温热失配行为。在本检测中最高工作温度可达2000℃,压力范围5MPa~200MPa。

激光多普勒测振仪:通过激光干涉测量物体表面的振动速度,用于分析热振动引起的界面应力。在本检测中振动速度测量精度±0.1μm/s,适用于微小封装结构的动态热应力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AFM):通过纳米级探针扫描样品表面,获取界面微观形貌与力学特性。在本检测中可观察封装界面的微裂纹、孔隙等缺陷,横向分辨率≤0.1nm。

万能材料试验机:通过拉伸、压缩或剪切加载方式测试材料的力学性能,用于评估界面结合强度。在本检测中最大载荷可达50kN,位移分辨率≤0.001mm。

热循环试验箱:通过程序控制温度循环(如-65℃~150℃),模拟实际使用中的温度变化环境。在本检测中温度均匀性≤±2℃,循环次数可预设≥10000次。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材料在程序控温下的热量变化,分析热转变温度(如玻璃化转变温度)。在本检测中温度范围-150℃~600℃,热流测量精度±0.1mW。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