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粘连程度测试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8-27  

虹膜粘连程度测试检测是通过标准化方法评估眼部虹膜与角膜、晶状体等结构异常粘连的专业过程,涵盖粘连范围、程度分级、组织形态及功能影响等核心指标,为眼科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虹膜粘连范围测量: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定位粘连区域的角膜缘起始点与晶状体前囊附着点,通过标尺投影法测量横向与纵向长度,单位为毫米(mm),测量精度±0.1mm。

粘连程度分级评估:依据国际眼科学会(ICO)制定的粘连分级标准,将粘连分为0级(无粘连)、1级(部分粘连,面积占比<25%)、2级(中度粘连,25%-75%)、3级(完全粘连,面积占比>75%),通过肉眼观察结合图像分析确认分级。

粘连组织形态分析: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获取粘连区域断层图像,测量粘连组织厚度(μm)、纤维化程度(胶原纤维占比%)及新生血管密度(血管数/mm²)。

虹膜运动功能检测:通过红外瞳孔追踪仪记录瞳孔对光反射时的虹膜收缩幅度(mm)及速度(mm/s),评估粘连对虹膜运动功能的影响。

房水动力学参数测定:采用前房角镜配合压平眼压计,测量前房深度(mm)、房水流速(μL/min)及小梁网阻力指数(无单位),分析粘连对房水循环的干扰。

炎症反应指标检测:通过泪液样本分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pg/mL),结合裂隙灯下观察前房闪辉程度(0-3级),评估粘连相关的炎症活动度。

视力影响量化评估: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单位),结合对比敏感度测试(1.0、0.5、0.1频率下的视力值),分析粘连对视觉功能的损害程度。

晶状体位置偏移测量: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获取晶状体赤道部至角膜顶点的距离(mm),对比健侧眼数据,判断粘连是否导致晶状体半脱位(偏移量>1.0mm判定为异常)。

瞳孔形态异常检测:利用角膜地形图仪投射环形光源,测量瞳孔直径(mm)、不规则指数(0-10分,分数越高越不规则)及偏心量(mm),评估粘连对瞳孔对称性的影响。

术后粘连复发风险评估:结合患者手术类型(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青光眼滤过术)、术后时间(天)及术前眼部炎症状态(IL-6基线值),通过统计模型计算复发风险概率(%)。

儿童虹膜发育粘连检测:针对3-12岁儿童,使用手持式裂隙灯结合游戏引导法,测量先天性瞳孔残膜粘连宽度(mm)、虹膜缺损面积占比(%)及与视轴的位置关系(中心/周边)。

检测范围

白内障术后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出现虹膜与人工晶体或角膜粘连的病例。

青光眼滤过术后人群: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或引流阀植入术后发生虹膜与前房角结构粘连的患者。

外伤性眼病患者:眼球顿挫伤或穿通伤后因组织修复异常导致虹膜与角膜、晶状体粘连的伤者。

葡萄膜炎发作期患者:急性或慢性葡萄膜炎活动期出现虹膜后粘连(与晶状体)或前粘连(与角膜)的患者。

儿童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者:先天性虹膜缺损、瞳孔残膜残留或虹膜-角膜粘连的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角膜移植术后受者:穿透性角膜移植或板层角膜移植术后,供体角膜与受体虹膜发生粘连的移植眼。

眼内炎症治疗后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眼内炎、视网膜血管炎等患者,评估治疗后粘连改善情况。

眼外伤缝合术后人群:眼球破裂伤清创缝合术后,因伤口愈合不良导致虹膜与缝线或周围组织粘连的病例。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有晶体眼人工晶体(ICL)植入或屈光性晶体置换术后出现虹膜与人工晶体光学部粘连的患者。

眼科药物试验受试者:参与抗炎滴眼液、抗纤维化药物等临床试验的受试者,需定期检测虹膜粘连程度以评估药效。

高度近视并发眼病患者:眼轴长度>26mm的高度近视患者,因眼内结构拉伸出现虹膜-睫状体粘连的病例。

检测标准

ISO16962:2015眼科仪器裂隙灯显微镜要求和试验方法,规定裂隙灯显微镜的性能参数及检测虹膜结构的操作规范。

GB/TJianCe17.1-2012眼科光学接触镜第1部分:词汇,明确虹膜粘连相关术语的定义及分类标准。

ISO19980:2016眼科仪器超声生物显微镜性能特性和试验方法,规范超声生物显微镜在虹膜粘连深度测量中的应用要求。

GB/T39566-2020眼科仪器角膜地形图仪要求和试验方法,规定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瞳孔形态及虹膜位置的技术指标。

ISO20771:2018眼科药物临床试验虹膜粘连评估的影像学方法,指导临床试验中虹膜粘连程度的标准化影像采集与分析流程。

GB/T16292-2010医用光学仪器术语,统一虹膜粘连相关检测术语的使用,避免歧义。

ISO15004-2:2007眼科仪器光学性能基本要求和试验方法,适用于裂隙灯、眼底镜等设备的光学性能检测,确保虹膜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GB/T36987-2018眼科器械眼压计要求和试验方法,规范眼压计测量前房深度等参数的操作步骤,辅助评估房水循环与虹膜粘连的关系。

ISO18668-1:2016中医药术语第1部分:中药,虽非直接针对眼科,但部分炎症相关术语(如“前房闪辉”)的描述可参考其对中医眼科术语的规范。

GB/T26397-2011医用光学器具电子内窥镜要求和试验方法,虽主要针对内窥镜,但其中关于图像分辨率、视野角度的要求可参考用于虹膜粘连的内窥镜检测。

检测仪器

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由照明系统、观察系统及机械支架组成的眼科基础检查设备,通过调节裂隙宽度和角度,清晰显示虹膜表面及深层结构,支持粘连范围、组织形态的直观观察与测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基于低相干光干涉原理的断层成像设备,可获取虹膜-角膜-晶状体界面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分辨率≤10μm),用于测量粘连组织厚度、纤维化程度及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利用高频超声波(50-100MHz)进行眼内组织成像的设备,穿透深度可达5mm,可显示虹膜后与晶状体、睫状体的粘连细节(如粘连面积、牵拉程度),尤其适用于眼前段结构被遮挡时的检测。

红外瞳孔追踪仪:集成红外光源与高速摄像头的自动化设备,通过分析瞳孔对光刺激的收缩反应,量化记录虹膜运动幅度(mm)、速度(mm/s)及对称性,评估粘连对虹膜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前房角镜:由可旋转的凸面镜和照明系统组成的接触式检查工具,配合裂隙灯使用,可清晰观察前房角结构,明确虹膜与角膜缘、小梁网的粘连位置(如鼻侧、颞侧)及范围,支持分级评估。

泪液细胞因子检测仪: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或化学发光法的实验室仪器,可定量检测泪液中IL-6、TNF-α等炎症因子浓度(pg/mL),辅助评估虹膜粘连相关的炎症活动度。

角膜地形图仪:通过投射环形或星形光源并采集反射光信号,生成角膜前表面三维地形图的设备,可测量瞳孔中心偏移量(mm)、不规则指数(0-10分)等参数,间接反映虹膜对瞳孔位置的影响。

手持式裂隙灯:体积小巧、便于携带的裂隙灯设备,配备可调节头带,适用于儿童或行动不便患者的床旁虹膜粘连初步筛查,支持基础范围测量和形态观察。

眼科专用图像分析软件:集成于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工具,可对裂隙灯、OCT等设备采集的虹膜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自动计算粘连面积、长度等参数,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便携式超声生物显微镜:重量轻、分辨率适配眼前段的超声设备,采用无线传输技术,适用于野外或急诊环境下的虹膜粘连快速检测,支持基本的粘连深度和面积测量。

多参数眼科检测平台:整合裂隙灯、OCT、角膜地形图仪等功能的集成化设备,通过统一操作界面实现虹膜粘连多项参数的同步采集与分析,减少患者移动和检测时间。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