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3473
超导线圈热循环损耗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8-29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热循环温差适应性:评估超导线圈在设定温度区间内循环时的结构稳定性,参数包括温度范围(-269℃~20℃)、循环次数(≥100次)、温差变化率(≤0.5℃/min)。
交流损耗功率密度:测量超导线圈在交变磁场中因涡流和磁通运动产生的单位体积损耗功率,参数包括频率范围(0.1Hz~1kHz)、磁场强度(0~5T)、损耗测量精度(±2%)。
临界电流衰减率:监测超导线圈经多次热循环后临界电流(Ic)的下降比例,参数包括初始Ic值(≥100A/cm)、循环后Ic阈值(≥初始值的90%)、测试电流步长(1A)。
热膨胀系数匹配度:分析线圈各组件(导体、绝缘层、支撑结构)在热循环中的膨胀差异,参数包括线膨胀系数测试范围(1×10^-6/℃~10×10^-6/℃)、界面应力阈值(≤50MPa)。
磁通钉扎损耗:量化磁通线在热循环中脱离钉扎中心时的能量损耗,参数包括磁场扫描速率(0.01T/s~1T/s)、损耗峰半高宽(≤0.2T)、温度点间隔(1K)。
电阻转变温度稳定性:检测超导材料在热循环后电阻-温度(R-T)曲线的临界温度(Tc)偏移量,参数包括Tc测量精度(±0.1K)、电阻测量范围(10^-12Ω~10^6Ω)、温度控制精度(±0.01K)。
涡流损耗系数:计算高频交变电流下线圈导体内部涡流引起的损耗系数,参数包括频率范围(10kHz~1MHz)、电流幅值(0~100A)、损耗系数误差(≤3%)。
绝缘层热老化指数:评估绝缘材料在热循环中的老化程度,参数包括击穿电压测试标准(AC 50Hz/1min)、体积电阻率变化率(≤20%)、老化时间(≥500h)。
冷却介质相变损耗:测量液氦/液氢等冷却介质在热循环中相变(气化-冷凝)引起的额外损耗,参数包括相变潜热测量精度(±0.5kJ/kg)、介质流量范围(0.1L/min~10L/min)、温度波动范围(±0.1℃)。
应力集中区域损耗分布:通过红外热像或应变片阵列定位热循环中应力集中的线圈部位,并测量局部损耗增量,参数包括空间分辨率(≤1mm)、损耗密度误差(±1.5%)、热点数量识别阈值(≥3个)。
检测范围
高温超导带材(REBCO涂层导体):基于稀土钡铜氧(REBa2Cu3O7-x)的涂层导体,用于制造高场强超导线圈,具备高临界电流密度和良好的机械柔韧性。
低温超导股线(NbTi/Nb3Sn):由铌钛(NbTi)或铌三锡(Nb3Sn)合金制成的多芯复合导线,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MRI)和粒子加速器超导磁体。
超导线圈绕组(环形/螺线管型):采用超导导线绕制而成的环形或螺旋形线圈结构,用于产生强磁场或存储电磁能量。
超导磁体(MRI/粒子加速器用):由超导线圈、低温容器和支撑结构组成的磁场发生装置,工作温度通常为4.2K(液氦)或20K(高温超导)。
超导电缆(高温/低温型):利用超导导线传输大电流的低损耗电缆,分为低温超导电缆(液氦冷却)和高温超导电缆(液氢或制冷机冷却)。
超导限流器(电阻型/电感型):通过超导线圈的失超特性限制电网短路电流的装置,分为电阻型(失超后呈现高阻态)和电感型(利用电感抑制电流上升)。
超导储能装置(SMES):利用超导线圈存储电磁能量的装置,通过直流电流在超导线圈中产生磁场实现能量存储与释放。
超导变压器:采用超导绕组的变压器,具有低损耗、高容量特性,适用于电力系统节能与电压变换。
超导故障电流限制器:在电网故障时通过超导线圈失超产生阻抗限制短路电流的设备,分为超导磁饱和型和电阻型。
超导量子比特线圈:用于量子计算的超导谐振电路元件,由铌钛氮(NbTiN)或铝(Al)等超导材料制成,需具备极低的损耗特性。
检测标准
ASTM D2572-14:采用电桥法和热脉冲技术测量超导材料交流损耗的国际标准,规定了测试设备、样品制备及数据处理方法。
IEC 61788-22:2018:国际电工委员会关于超导带材热循环特性的测试标准,明确了热循环条件(温度范围、速率、次数)及性能评估指标。
GB/T 31528-2015:中国国家标准《超导带材交流损耗测试方法》,规定了使用电感法测量高温超导带材交流损耗的具体步骤和技术要求。
ISO 19831:2016: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超导磁体热稳定性的评估标准,涵盖热循环对磁体临界电流、磁场均匀性的影响测试方法。
GB/T 20699-2015:中国国家标准《超导电缆试验方法》,包含超导电缆热循环试验的温度范围、循环次数及性能验证指标。
ASTM D149-09(2020):用于测量固体电绝缘材料直流介电强度的标准方法,适用于超导线圈绝缘层的击穿电压测试。
IEC 60068-2-14:2009:环境试验第2-14部分:振动(正弦)试验,规定超导线圈在热循环中伴随的机械振动测试条件。
GB/T 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适用于超导线圈运输过程中的包装可靠性验证,间接影响热循环后的性能稳定性。
ISO 21457:2017:低温容器性能试验方法,规定了液氦/液氢冷却超导线圈容器的漏率、绝热性能等测试要求。
GB/T 10586-2006: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用于超导线圈热循环试验中温湿度控制设备的性能验证。
检测仪器
低温热循环试验系统:配备高精度温控器(精度±0.01K)和多通道温度传感器(数量≥16个),可实现-269℃至室温的快速温度循环(速率≥5K/min),实时监测线圈各点温度变化。
超导交流损耗测量装置:采用锁相放大器和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作为探测单元,支持0.1Hz~1kHz频率范围、0~5T磁场强度的损耗测量,精度达±2%。
临界电流测试仪:基于四引线法设计,配备高精度恒流源(精度±0.1%)和电压放大器(增益≥1000倍),可测量超导线圈在不同温度(1.8K~300K)、磁场(0~5T)下的临界电流(Ic),测试电流范围0~1000A。
热膨胀系数测量仪:采用激光干涉法,通过非接触式测量样品长度随温度的变化(温度范围1K~325K),分辨率达0.1nm,适用于超导线圈各组件的热膨胀系数(CTE)测试。
涡流损耗分析仪:内置高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范围10kHz~1MHz)和电磁传感器阵列,通过测量导体表面的磁场变化计算涡流损耗系数,支持多通道同步数据采集。
综合热分析系统:集成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A),可在-196℃~1000℃范围内同步测量超导材料的热容、热重变化,用于分析热循环中的相变及老化过程。
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基于约瑟夫森效应的高灵敏度磁强计,磁场分辨率达1fT/√Hz,用于测量超导线圈在热循环中因损耗产生的微弱磁场变化。
红外热像仪:配备碲镉汞(MCT)探测器,工作波段3μm~5μm,空间分辨率≤1mm,可实时可视化超导线圈表面的温度分布,定位热循环中的热点区域。
数字源表:支持四象限输出,电流范围±100pA~±10A,电压范围±100mV~±1000V,精度±0.1%,用于向超导线圈施加精确控制的测试电流和电压。
动态机械分析仪(DMA):通过施加正弦交变应力(频率范围0.01Hz~100Hz,应变范围±1%),测量超导线圈材料在热循环中的储能模量(E')和损耗因子(tanδ),评估其机械疲劳特性。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冷却系统热失配风险评估检测
下一篇:超导材料热传导各向同性测试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