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毒理机制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9-23  

皮肤毒理机制检测专注于评估物质对皮肤的不良反应机制,包括刺激性、腐蚀性、致敏性等关键项目。检测过程依据国际标准,采用先进仪器分析皮肤屏障功能、细胞反应和代谢变化,确保客观评估产品安全性。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皮肤刺激性测试:评估物质单次接触后引起的皮肤可逆性炎症反应,通过观察红斑和水肿等指标判断刺激性程度。

皮肤腐蚀性测试:测定物质是否导致皮肤组织不可逆损伤,包括坏死和溃疡,用于分类化学品危害性。

皮肤致敏性测试:检测物质诱导皮肤过敏反应的潜力,通过动物模型或体外方法评估免疫应答。

光毒性测试:评估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对皮肤的毒性效应,模拟日光暴露场景以预防光敏反应。

皮肤吸收测试:测量物质经皮渗透的速率和程度,使用扩散池模型定量分析生物利用度。

细胞毒性测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评估物质对皮肤细胞的毒性,包括细胞存活率和增殖抑制指标。

基因毒性测试:检测物质对皮肤细胞DNA的损伤潜力,使用 comet assay 或 micronucleus 方法分析突变风险。

炎症反应测试:分析皮肤接触物质后的炎症介质释放,如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以评估免疫激活。

屏障功能测试:评估物质对皮肤屏障完整性的影响,通过测量经皮水分流失和电阻值变化。

代谢产物分析:鉴定皮肤代谢物质产生的有毒衍生物,使用色谱技术定量有害中间体。

检测范围

化妆品:用于皮肤表面的护理和美化产品,需测试刺激性或致敏性以确保日常使用安全。

药品:局部用药如药膏和贴剂,必须评估皮肤耐受性和潜在毒性以防止不良反应。

化学品:工业用化学物质如溶剂和染料,皮肤接触可能引起刺激或腐蚀需进行安全评价。

医疗器械:与皮肤接触的设备如敷料和传感器,需进行生物学评价以符合法规要求。

个人护理产品:包括洗发水和肥皂等日用品,直接应用於皮肤需检测致敏和刺激风险。

清洁剂:家用或工业清洁产品可能通过皮肤暴露引起问题,需评估腐蚀性和过敏性。

农药:农业化学品如杀虫剂,皮肤接触可能导致中毒或过敏需进行毒性机制分析。

纺织物:衣物和面料材料与皮肤长期接触,需测试致敏性和屏障功能影响。

食品接触材料:包装材料可能迁移物质到皮肤,需评估潜在刺激和毒性效应。

工业材料:如润滑油和胶粘剂,皮肤接触需安全评估以防止职业健康危害。

检测标准

OECD 404:202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皮肤刺激性/腐蚀性测试指南,规定了动物和体外方法评估物质危害。

ISO 10993-10:2021: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涵盖刺激和皮肤致敏测试要求。

ASTM F719-2020: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实践,用于测试生物材料的皮肤反应性包括刺激和腐蚀。

GB/T 16886.10-2021:中国国家标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规范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方法。

OECD 442D:2018:皮肤致敏性的体外测试指南,使用细胞系评估物质的过敏潜力。

ISO 19017:2019:光毒性测试的国际标准,提供紫外线照射下皮肤反应评估协议。

GB/T 21768-2020:化学品皮肤腐蚀性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基于体外模型分类危害等级。

检测仪器

显微镜:用于高分辨率观察皮肤组织切片和细胞结构,分析损伤程度和炎症反应在毒理检测中。

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吸光度以定量细胞活性或代谢物浓度,支持毒性机制分析中的数据分析。

细胞培养箱:提供恒温恒湿环境培养皮肤细胞进行体外测试,确保细胞存活和实验重复性在毒理研究中。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成分以评估免疫应答,用于检测炎症和致敏机制中的细胞变化。

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和定量皮肤样品中的化学物质和代谢产物,支持吸收和代谢分析在毒理评估中。

扩散池系统:模拟皮肤渗透过程测量物质经皮吸收速率,用于评估屏障功能和吸收毒性机制。

酶标仪:进行高通量吸光度测量用于细胞毒性测试,快速评估样品对皮肤细胞的影响。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