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17
香精致突变性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9-23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利用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株,检测受试物引起基因点突变的能力,通过回复突变菌落数判断致突变性强弱。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采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等哺乳动物细胞系,分析受试物诱导常染色体基因位点突变的频率与剂量关系。
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通过显微镜观察受试物处理后的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化,包括断裂、裂隙及易位等异常形态。
微核试验:检测受试物诱导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残留的染色体片段,通过计数微核出现频率评估染色体损伤程度。
程序外DNA合成试验:测量细胞在受试物刺激下进行的非计划性DNA修复合成,通过放射性标记或荧光标记定量修复强度。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通过差别染色技术显示姐妹染色单体间遗传物质交换频率,反映受试物对DNA复制过程的影响。
体内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对实验动物给药后采集骨髓细胞,统计嗜多染红细胞中微核形成率以评估体内遗传毒性。
彗星试验: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受试物引起的DNA链断裂损伤,通过彗星尾长与尾矩定量损伤程度。
转基因动物突变试验:利用携带报告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检测受试物在活体内诱导基因突变的组织特异性与剂量效应。
细胞转化试验:观察受试物处理后的细胞是否获得恶性表型特征,如锚定非依赖性生长和细胞形态学改变。
检测范围
合成香料单体:化学合成的单一香气成分如苯乙醇、香兰素等,需评估其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遗传毒性产物。
天然植物提取物:源自植物的精油、净油和浸膏等复杂混合物,需考察其天然变异成分及加工副产物的致突变风险。
食品用香精:添加于各类食品中的风味增强物质,需通过致突变性检测确保长期食用过程中的遗传安全性。
日用香精:应用于化妆品、洗涤用品等日化产品的芳香制剂,需评估其经皮吸收或吸入途径的潜在遗传毒性。
烟用香精:烟草制品中添加的增香物质,需在高温裂解条件下检测其生成致突变物的可能性。
药用香料辅料:药物制剂中用于矫味或增香的药用辅料,需符合药品注册要求的遗传毒性研究规范。
饲料添加剂用香料:动物饲料中改善适口性的芳香物质,需考察其通过食物链传递的遗传毒性风险。
工业用香料:应用于塑料、橡胶等工业产品的赋香剂,需评估其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释放致突变物的可能性。
香薰疗法用精油:通过吸入或按摩途径进入人体的高浓度精油,需系统评估其成分的致突变性与暴露风险。
口腔护理用香精:牙膏、漱口水等口腔产品中的调味物质,需检测其口腔黏膜接触后的遗传毒性效应。
检测标准
OECD 47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指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标准化测试方法,规范了菌株选择、代谢活化系统及结果判读要求。
OECD 473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规定了细胞系选择、暴露时间、染色体制备及畸变分类标准的技术指南。
OECD 487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明确了细胞培养条件、细胞阻滞剂使用及微核自动识别系统的验证要求。
ISO 10993-3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评价: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医疗产品生物学评价标准,包含遗传毒性测试策略与方法选择规范。
GB 15193.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食品毒理学评价标准,规定了试验菌株、剂量设置及阳性判定标准。
GB 15193.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明确了中国仓鼠肺细胞等哺乳动物细胞系的培养条件及染色体畸变分析规范。
GB 15193.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规范了实验动物饲养条件、采样时间点及微核计数统计方法的国家标准。
ICH S2(R1)人用药物遗传毒性试验: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发布的药物遗传毒性测试标准策略,包含体内外试验组合方案。
检测仪器
全自动菌落计数仪:采用高分辨率CCD相机与图像分析算法,精确统计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的菌落数量与直径分布。
流式细胞仪:通过激光散射与荧光信号检测技术,快速分选和计数微核试验中的嗜多染红细胞群体。
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整合自动载物台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软件,实现染色体畸变样本的高通量采集与分析。
实时细胞分析系统:采用微电子阻抗传感技术连续监测细胞增殖状态,评估受试物对细胞分裂过程的干扰效应。
高通量测序平台:基于边合成边测序原理检测基因突变位点,精确识别转基因动物模型中报告基因的突变谱。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稳定剂闪点检测
下一篇:脱毛膏植物提取物毒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