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1902
黏膜刺激性评估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9-24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眼刺激试验:将受试物直接应用于实验动物眼部,观察结膜、虹膜和角膜的刺激反应,评估其导致眼部红肿、分泌物或角膜损伤的潜在风险。
口腔黏膜刺激试验:通过将材料植入或应用于实验动物口腔黏膜,评估其引起的局部组织炎症、糜烂或溃疡等刺激反应程度。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将受试物注入或接触实验动物阴道腔内,观察黏膜组织的充血、水肿及上皮细胞完整性变化,评估其局部刺激性。
直肠黏膜刺激试验:通过直肠给药或材料植入方式,评估受试物对直肠黏膜造成的红肿、出血或组织坏死等刺激效应。
皮肤刺激试验:虽然主要针对皮肤,但可为黏膜刺激提供参考,评估受试物应用后是否引起红斑、水肿等局部反应。
细胞毒性测试:利用黏膜上皮细胞系进行体外培养,检测受试物对细胞存活率、增殖及膜完整性的影响,初步筛查刺激性。
组织形态学分析:取接触受试物的黏膜组织进行切片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上皮层完整性、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炎症因子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技术,定量检测黏膜组织或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的释放水平。
屏障功能测定:评估受试物对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及跨上皮电阻的影响,反映黏膜屏障完整性的受损情况。
蛋白变性试验:检测受试物是否引起黏膜组织蛋白结构改变或沉淀,从而判断其潜在腐蚀性或刺激性。
检测范围
医疗器械:包括导管、植入体、口腔矫治器等与人体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产品,需评估其生物相容性与刺激性。
卫生用品:如卫生棉条、尿布、湿巾等产品,其材料可能长期接触黏膜,需进行刺激性与致敏性风险评估。
化妆品及个人护理品:口红、牙膏、漱口水、眼部及私处护理产品等,需确保与黏膜接触时无刺激性或腐蚀性。
药品及辅料:包括栓剂、口腔膜剂、喷雾剂等黏膜给药制剂,需评价其活性成分及载体材料的局部耐受性。
口腔材料:如义齿基托、填充材料、印模材料等,在口腔环境中长期接触黏膜,需控制其化学刺激与毒性。
食品接触材料:食品包装、容器内涂层等可能间接接触口腔或消化道黏膜,需评估其溶出物的黏膜刺激性。
医用消毒剂:用于黏膜消毒的化学剂,如碘伏、洗必泰等,需在有效浓度下评估其对黏膜组织的损伤风险。
生物材料:包括胶原、明胶、海藻酸盐等用于组织工程或药物递送的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
纺织品:某些特种纺织品如医用绷带、内衣面料等可能接触损伤皮肤或黏膜,需评价其生物安全性。
科研试剂:细胞培养中用到的培养基、消化酶及实验化合物,需考察其对黏膜来源细胞的毒性效应。
检测标准
ISO 10993-10:202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规定了医疗器械及其材料提取液进行皮肤和黏膜刺激试验的通用要求与方法。
ISO 10993-23:202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3部分:刺激试验:详细定义了体外及体内刺激试验的替代方法及实验设计原则。
OECD TG 405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化学品眼刺激测试指南,广泛用于化学品安全评价。
OECD TG 437体外眼刺激-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利用鸡胚尿囊膜血管反应替代动物实验,评估受试物眼刺激性的体外方法。
OECD TG 438体外眼刺激-离体角膜刺激试验:使用离体动物角膜测量浑浊度与渗透性变化,评价化学品眼刺激强度。
OECD TG 494体外皮肤刺激重建人表皮模型试验:基于三维人表皮模型检测化学物细胞毒性,用于皮肤刺激分类。
GB/T 16886.10-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中国国家标准,等同采用ISO 10993-10,规范医疗器械黏膜刺激测试。
GB/T 14233.2-2005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包含医用器具提取液的眼、皮肤刺激试验方法。
USP 88医用塑料的生物反应试验:美国药典中体内生物反应测试章节,包含植入与刺激试验方法。
EN 15824:2010牙科学-口腔护理产品-口腔黏膜刺激试验指南:欧洲标准,针对牙膏、漱口水等口腔用品黏膜耐受性测试。
检测仪器
生物显微镜:具备高分辨率及相差、荧光观察功能,用于黏膜组织切片病理分析及细胞形态学观察,评估刺激导致的组织损伤。
酶标仪:可进行紫外、可见光及荧光吸收检测的微孔板读数系统,用于定量分析细胞毒性试验中的细胞活性及炎症因子含量。
细胞培养箱:提供恒定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的无菌环境,用于黏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受试物暴露实验。
超净工作台:提供局部无菌操作环境,用于细胞培养、试剂分装及无菌样本处理,避免微生物污染干扰试验结果。
病理切片机:用于将固定包埋后的黏膜组织切成薄片,供苏木精-伊红染色等组织学分析,以观察刺激引起的结构变化。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高阻隔膜撕裂检测
下一篇:粉末涂料海运耐候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