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432
不可逆热流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9-24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玻璃化转变温度检测:测定非晶态聚合物或玻璃体在升温过程中从玻璃态向高弹态转变的临界温度点,反映材料链段开始运动的特征温度,对材料耐热性与使用温度范围界定具有关键意义。
熔融热与熔点检测:测量晶体材料在熔融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及对应的熔融温度,用于评估材料的结晶度与纯度,是表征结晶性聚合物和金属合金相变行为的重要指标。
结晶热与结晶温度检测:记录材料从熔体冷却过程中结晶放出的热量及结晶起始温度,反映材料的结晶动力学特性,对控制加工工艺和优化材料性能至关重要。
固化反应热检测:量化热固性树脂或胶粘剂在固化过程中的反应放热量,通过分析固化放热峰确定固化程度与反应活性,为材料固化工艺参数的设定提供依据。
氧化诱导期检测:测定材料在高温氧气气氛下开始发生氧化放热反应的时间,用于评估抗氧化添加剂的有效性及材料的热氧化稳定性,预测材料的使用寿命。
比热容检测:测量单位质量材料升高单位温度所需的热量,反映材料储存热量的能力,是进行传热计算和热设计的基础热物理参数之一。
热历史分析检测:通过分析材料在首次升温过程中消除热历史后的热流曲线,研究材料之前的加工或处理条件对其热性能的影响,用于产品质量追溯。
分解反应热检测:检测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分解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结合失重分析可确定分解机理与热稳定性,用于材料热安全评估。
多晶型转变检测:识别和量化固体材料不同晶型之间相互转变时的热效应与转变温度,对药物、炸药等材料的晶型纯度与稳定性控制极为重要。
吸附与解吸附热检测:测量材料在吸附或解吸附气体、溶剂过程中产生的热流变化,用于研究多孔材料的吸附性能、相互作用强度以及催化活性。
检测范围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包括热塑性塑料、热固性树脂、弹性体及橡胶等,检测其玻璃化转变、熔融、结晶、固化及分解等热行为,指导材料合成与加工应用。
药物与活性成分:涵盖原料药、辅料及制剂,通过检测多晶型转变、熔融、降解等热特性,确保药物晶型稳定性、纯度及储存条件符合规范要求。
金属及合金材料:针对形状记忆合金、非晶合金、焊料等,精确测定其固液相变、有序-无序转变热力学参数,为材料设计与热处理工艺提供数据。
含能材料与火工品:包括炸药、推进剂、烟火剂等,严格检测其热分解特性、反应热及热稳定性,是评估其储存、运输及使用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食品与农产品:涉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组分,通过分析其糊化、变性、氧化等热变化,用于品质控制、货架期预测及加工工艺优化研究。
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玻璃、矿物等,检测其相变、烧结、分解过程的热效应,用于材料组成分析、性能改进及工艺开发。
复合材料与粘合剂: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压材料、环氧胶等,检测其固化反应动力学、玻璃化转变及热稳定性,评价界面特性与整体性能。
石油化工产品:涵盖原油、润滑油、沥青等,通过检测其析蜡点、氧化诱导期、比热容等参数,用于产品性能评定与工艺流程监控。
电子封装材料:针对半导体封装用环氧模塑料、底部填充胶等,检测其固化特性、热膨胀系数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确保器件的可靠性。
化学试剂与溶剂:包括纯物质、标准品等,精确测定其熔点、结晶点、纯度及相变热,为化学分析提供基础物性数据与质量保证。
检测标准
ISO 11357-1:2016《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1部分:通则》:规定了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塑料热性能的一般原则,包括仪器校准、测试程序及报告要求,是DSC测试的基础国际标准。
ISO 11357-2:2020《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2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详细描述了使用DSC测定塑料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阶梯高度的具体方法,明确了试样制备、升温速率及数据处理规程。
ISO 11357-3:2018《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3部分:熔融和结晶温度及热焓的测定》:提供了通过DSC测量塑料熔融与结晶过程中的熔点、结晶温度及相应热焓值的标准化测试程序。
ASTM E794-2021《用热分析法测定熔融和结晶温度的试验方法》: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规定了使用DSC或DTA技术测定材料熔融与结晶温度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固体材料。
ASTM E1356-2008(2021)《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试验方法》:描述了利用DSC测定无定形聚合物和玻璃体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标准方法,包括仪器校准与数据分析指南。
ASTM D3895-2019《用热分析法定量测定聚烯烃的氧化诱导时间的试验方法》:规定了在氧化气氛下采用DSC测定聚烯烃材料氧化诱导期(OIT)的方法,用于评估其抗氧化稳定性。
GB/T 19466.1-2004《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1部分:通则》:中国国家标准,等同采用ISO 11357-1,规定了用DSC法测定塑料热性能的一般原理和操作要求。
GB/T 19466.2-2004《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2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中国国家标准,等同采用ISO 11357-2,详细说明了用DSC法测定塑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具体试验步骤。
GB/T 19466.3-2004《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第3部分:熔融和结晶温度及热焓的测定》:中国国家标准,等同采用ISO 11357-3,提供了塑料熔融和结晶温度及热焓测定的标准方法。
GB/T 17391-1998《聚乙烯管材与管件热稳定性试验方法》:规定了通过DSC氧化诱导期测试来评价聚乙烯管材热稳定性的方法,是管材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检测仪器
差示扫描量热仪:核心热分析仪器,通过测量样品与参比物在程序控温下的热流差,精确检测材料的相变温度、热焓、比热容等所有不可逆热流相关参数。
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将热重分析与差热分析功能集成于一体,可同步获取样品在升温过程中的质量变化与热流信息,用于分解反应、氧化等复杂过程的研究。
加速量热仪:采用绝热原理工作的量热仪,主要用于测量化学品、含能材料等在分解、反应过程中的放热速率与温升,评估其热危险性。
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仪:在传统DSC基础上叠加正弦调制温度程序,可同时获得总热流和可逆/不可逆热流分量,有效分离重叠的热事件,提高分辨率。
微量热仪:具有极高灵敏度的热流测量设备,能够检测极微弱的热功率变化,常用于研究生物体系、吸附过程、缓慢化学反应等长时间尺度的热效应。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饲料粉化率检测
下一篇:饰面材料VOC释放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