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与致敏生物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4-27  

刺激与致敏生物检测是评估化学物质、医疗器械及日化产品安全性的核心环节,重点关注皮肤刺激性、眼刺激性及致敏性风险。检测过程需遵循ISO10993、OECD指南等国际标准,通过体外模型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验证生物相容性。本文系统性阐述检测项目分类、适用对象范围、主流实验方法及关键仪器配置。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刺激与致敏生物检测体系包含三大核心模块:急性皮肤刺激/腐蚀性试验、眼黏膜刺激性评估以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测试。其中皮肤刺激试验依据物质接触时长(4小时至72小时)划分急性与亚急性暴露场景;眼刺激测试采用分级评分系统量化角膜浑浊度、虹膜充血等病理改变;致敏性检测通过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或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测定IV型过敏反应强度。

特殊领域扩展项目包括:医疗器械浸提液皮内反应试验(ISO 10993-10)、化妆品光毒性筛查(3T3中性红摄取试验)、呼吸道致敏原鉴定(小鼠IgE抗体测定)。高风险物质需追加重复剂量毒性研究及交叉致敏可能性分析。

检测范围

本检测体系适用于四类主要对象:1)化妆品原料及成品(欧盟EC No 1223/2009),涵盖乳化剂、防腐剂、着色剂等风险成分;2)医疗器械(FDA 21 CFR 870-892),特别是长期接触皮肤/黏膜的导管、敷料及植入物;3)工业化学品(REACH法规附件VII-X),年产量超过1吨的新化学实体;4)农药制剂(EPA 40 CFR 158),重点评估施药人员暴露风险。

特殊场景包括纳米材料表面修饰剂生物相容性验证、可降解材料代谢产物致敏潜力评估以及组合产品中材料-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新兴领域如基因治疗载体包膜成分、组织工程支架交联剂等亦纳入扩展适用范围。

检测方法

体外替代方法首选重建人体表皮模型(EpiDerm™、SkinEthic®),通过细胞活力测定(MTT法)及炎症因子(IL-1α、IL-8)释放量定量评估刺激强度。眼刺激测试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HET-CAM)或牛角膜浑浊渗透性试验(BCOP)。

动物实验严格遵循3R原则:皮肤致敏采用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 BrdU-ELISA法),通过引流淋巴结细胞增殖指数计算刺激指数(SI);豚鼠Buehler试验用于验证弱致敏原。体内-体外整合策略如直接多肽反应试验(DPRA)联合Keratinosens™细胞系可构建预测模型。

进阶分析技术包括: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质谱法鉴定半抗原-载体蛋白复合物、微核试验评估遗传毒性协同效应。所有实验均设置阳性对照(如二硝基氯苯)及空白基质对照。

检测仪器

核心设备配置包含:1)离体器官灌流系统(离体猪耳灌注模型专用);2)全自动斑贴试验仪(配备Finn Chamber®加样模块);3)三维皮肤模型培养系统(湿度/温度/O₂/CO₂四气调控);4)多功能酶标仪(支持荧光/化学发光/TR-FRET多模式检测)。

精密分析仪器涉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皮屏障完整性评估)、高通量流式细胞分选仪(CD86/CD54表达定量)、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半挥发性致敏原鉴定)。辅助设备包括经皮水分流失测量探头(TEWL)、皮肤表面pH计及红外热成像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整合LabChart®生理信号平台与GLP合规电子实验记录本(ELN)。质量控制设备涵盖粒径分析仪(乳剂类样品均质性验证)、渗透压计(浸提液渗透压调节)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金属离子溶出检测)。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安全数据检测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