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纤维成分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15  

纺织品纤维成分检测是保障产品质量与合规性的关键技术环节,主要涉及纤维种类鉴别、定量分析及混纺比测定等核心指标。检测过程需依据GB/T2910、ISO1833等标准规范实施,通过显微观察、化学溶解及仪器分析等手段精准识别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及其改性品种。重点关注样品预处理的规范性、测试环境控制及数据校准等质量控制要点。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纺织品纤维成分检测涵盖基础鉴定与深度分析两大维度。核心项目包括:纤维类别定性鉴别(区分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亚种)、多组分混纺产品定量分析(精确至±1%的质量百分比)、特种功能纤维验证(如阻燃改性纤维的确认)以及异物成分溯源(异常纤维或污染物的鉴定)。其中定量分析需执行平行试验并计算置信区间,确保结果符合FZ/T 01057系列标准要求的重复性限值。

检测范围

检测对象覆盖全品类纺织制品:服装类(梭织/针织成衣及配件)、家纺类(床品/窗帘/地毯)、产业用纺织品(过滤材料/土工布)及原料半成品(纱线/坯布)。特殊材料体系包含再生纤维素纤维(莱赛尔/莫代尔)、蛋白复合纤维(蚕蛹蛋白改性涤纶)、生物基合成纤维(PLA聚乳酸纤维)及纳米改性纤维的鉴别。针对新型环保材料需建立特征谱图数据库以提升识别准确率。

检测方法

标准方法体系包含物理法与化学法的系统组合:显微投影法(依据GB/T 10629进行纵向/横向形态学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熔融焓值进行结晶度比对)、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模式采集特征吸收峰)构成主要物理鉴定手段。化学溶解法则按ISO 1833-1选择特定溶剂体系进行选择性溶解分离,配合质量损失计算实现多组分定量。对于超细纤维(单丝纤度≤0.3dtex)需采用扫描电镜-能谱联用技术突破常规分辨率限制。

检测仪器

关键设备配置包含:配备偏振光模块的生物显微镜(400倍以上放大能力)、符合ASTM D276标准的索氏提取装置(控温精度±0.5℃)、全自动显微红外光谱系统(配备ATR晶体及MCT检测器)、同步热分析仪(TGA-DSC联用模块)。辅助设备需配置恒温恒湿预处理箱(维持20℃±2/65%±4%RH环境)、精密电子天平(0.0001g分辨率)及真空干燥系统。仪器组合方案应通过CNAS认可参考物质进行周期性计量验证。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