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急性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8-04  

毒理学急性检测是评估化学物质短时间暴露对生物体潜在危害的核心手段,主要通过标准化动物试验测定急性毒性 endpoints(如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浓度),观察中毒症状、病理改变及脏器功能异常,为受试物的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及法规备案提供科学依据。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评估受试物经口单次或多次暴露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动物种属为大鼠/小鼠,染毒途径为灌胃/饲喂,观察周期14天,终点指标包括LD50(mg/kg体重)、中毒症状(活动减少、抽搐、死亡)、体重变化。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评估受试物经皮肤单次或多次暴露的急性毒性,动物种属为家兔/豚鼠,染毒面积占体表面积10%-15%,观察周期14天,终点指标包括LD50(mg/kg体重)、皮肤刺激性(红斑、水肿)、体重变化。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评估受试物经呼吸道吸入暴露的急性毒性,动物种属为大鼠/小鼠,染毒方式为静式/动式吸入,暴露时间4小时,终点指标包括LC50(mg/m³)、呼吸频率改变、肺部病理改变。

急性眼刺激性试验:评估受试物对眼部黏膜的急性刺激性或腐蚀性,动物种属为家兔,染毒量0.1ml/只眼,观察时间72小时,终点指标包括眼刺激评分(角膜、虹膜、结膜)、恢复情况。

急性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评估受试物对皮肤的急性刺激性或腐蚀性,动物种属为家兔/豚鼠,染毒时间4小时,观察周期14天,终点指标包括皮肤刺激评分(红斑、水肿)、腐蚀程度(表皮坏死、溃疡)。

急性皮肤致敏试验:评估受试物经皮肤暴露引起过敏反应的潜在性,动物种属为豚鼠,诱导次数2-3次,激发时间14-21天,终点指标包括致敏率(%)、皮肤反应(红斑、水肿)。

急性口腔黏膜刺激性试验:评估受试物接触口腔黏膜后的急性刺激性,动物种属为大鼠/家兔,染毒方式为涂抹/含漱,观察周期7天,终点指标包括黏膜完整性(充血、溃疡)、进食量变化。

急性静脉注射毒性试验:评估受试物经静脉单次注射的急性毒性,动物种属为大鼠/小鼠,染毒途径为尾静脉/耳静脉,观察周期14天,终点指标包括LD50(mg/kg体重)、注射部位反应(红肿、坏死)、脏器病理改变。

急性腹腔注射毒性试验:评估受试物经腹腔单次注射的急性毒性,动物种属为大鼠/小鼠,染毒体积不超过10ml/kg体重,观察周期14天,终点指标包括LD50(mg/kg体重)、腹腔刺激(积液、粘连)、体重变化。

急性呼吸道刺激性试验:评估受试物经呼吸道暴露对呼吸道黏膜的急性刺激性,动物种属为大鼠/豚鼠,暴露时间4小时,终点指标包括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鼻腔/气管病理改变、呼吸频率变化。

急性神经毒性筛选试验:评估受试物对神经系统的急性毒性,动物种属为大鼠/小鼠,染毒途径为经口/注射,观察周期7天,终点指标包括运动协调能力(转轮试验)、感觉功能(疼痛反射)、神经递质水平(多巴胺、5-羟色胺)。

检测范围

化学原料: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农药中间体等,评估其经口、经皮或吸入的急性毒性,为化学物质的生产、使用提供安全依据。

药品:涵盖化学药物、生物制品、中药提取物等,测定急性毒性以支持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保障药品临床试验的安全性。

农药:涉及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评估其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为农药登记、使用说明制定提供科学数据。

化妆品:包括护肤品、化妆品原料、染发剂等,检测急性眼刺激、皮肤刺激等毒性,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食品添加剂:涵盖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等,评价其经口急性毒性,确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性。

医疗器械:包括植入式器械、外用敷料、手术器械等,评估其浸提液的急性毒性,符合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

环境污染物:涉及重金属(如铅、镉)、挥发性有机物(如苯、甲醛)等,测定其对生物体的急性危害,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饲料添加剂:包括维生素、矿物质、抗生素等,评价其经口急性毒性,保障动物饲料的安全性和动物健康。

日用化学品:涵盖洗涤剂、消毒剂、空气清新剂等,检测其经皮、吸入的急性毒性,符合日用化学品安全标准。

工业化学品:包括溶剂、染料、涂料等,评估其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急性暴露风险,为职业安全防护提供依据。

农业化学品:涉及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检测其经口、经皮的急性毒性,为农业生产中的安全使用提供指导。

检测标准

GB 15193.3-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规定了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方法。

OECD TG 40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国际通用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指南,适用于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

GB/T 21603-2008 化学品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方法:规定了化学品急性经皮毒性的试验步骤和结果评价方法。

OECD TG 402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国际标准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经皮暴露的急性毒性。

GB/T 21605-2008 化学品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规定了化学品急性吸入毒性的静态和动态染毒试验方法。

OECD TG 403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国际指南,用于测定化学物质的急性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

GB/T 21606-2008 化学品 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方法:规定了化学品急性眼刺激和腐蚀性的试验方法。

OECD TG 405 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国际标准,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眼部的急性刺激或腐蚀作用。

GB/T 21607-2008 化学品 急性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方法:规定了化学品急性皮肤刺激和腐蚀性的试验步骤。

OECD TG 404 急性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国际指南,用于测定化学物质对皮肤的急性刺激或腐蚀作用。

GB/T 16886.10-20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规定了医疗器械刺激和致敏试验的要求。

ISO 10993-10:20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和致敏试验:国际标准,用于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

GB 13078-2017 饲料卫生标准:规定了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急性毒性试验要求。

OECD TG 423 急性毒性分类试验:国际指南,用于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类和标签。

检测仪器

动物灌胃装置:由不锈钢灌胃针、精密注射器、动物固定架组成,用于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受试物的准确灌胃给药,灌胃体积误差≤5%,确保染毒剂量的一致性。

动式吸入染毒系统:包括全玻璃染毒柜、超声波雾化器、气体流量控制器、实时采样装置,用于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中受试物的动态暴露,染毒浓度波动≤10%,模拟实际吸入场景。

轮转式病理切片机:切片厚度范围2-10μm,精度0.5μm,用于制备动物肝脏、肺部、肾脏等组织的病理切片,观察急性毒性引起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电子分析天平:最大称量200g,精度0.1mg,用于称量受试物粉末/液体、动物体重及肝、肾等器官重量,确保剂量计算和体重变化监测的准确性。

生物显微镜:配备10×、40×、100×相差物镜和数码CCD相机,分辨率≥1920×1080像素,用于观察病理切片中的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记录毒性反应的病理依据。

无创呼吸频率监测仪:通过颈部传感器监测动物呼吸运动,采样频率≥100Hz,分辨率1次/分钟,用于评估急性吸入毒性引起的呼吸频率变化(如呼吸急促、呼吸抑制)。

植入式体温记录仪:体积≤0.5cm³,重量≤1g,续航时间≥30天,用于连续监测动物体温变化,反映急性毒性引起的全身反应(如发热、低体温)。

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项目包括ALT、AST、肌酐、尿素氮等12项, throughput≥100样本/小时,用于评估急性毒性对肝、肾等脏器功能的影响。

凝血功能分析仪:测定PT、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检测时间≤10分钟,用于判断急性毒性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如出血倾向)。

动物行为分析系统:由高清摄像头、轨迹追踪软件、活动量传感器组成,记录动物在12小时内的活动距离、站立次数、理毛时间,评估急性毒性引起的行为改变(如活动减少、共济失调)。

病理图像分析系统:配备图像分割、细胞计数功能,精度≥95%,用于量化病理切片中的病变面积(如肝脏坏死灶比例),提高毒性评价的客观性。

电子体重秤:最大称量5kg,精度1g,用于每日监测动物体重变化,反映急性毒性引起的生长抑制或体重下降。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