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0
大豆棒咀嚼性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9-29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硬度检测:通过测量大豆棒在压缩过程中所需的最大力值,评估其抵抗变形能力,硬度值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咀嚼舒适度,需确保仪器校准精度在±0.1N范围内。
弹性检测:测定大豆棒在去除外力后恢复原状的程度,弹性指标反映产品咀嚼时的回弹性能,避免因弹性不足导致口感绵软或过硬。
粘附性检测:量化大豆棒在咀嚼过程中与口腔黏膜的粘附力,粘附性过高可能引起不适,检测需模拟实际咀嚼条件控制湿度与温度。
咀嚼性指数测定:综合硬度与弹性参数计算咀嚼能耗,指数值直接关联产品食用体验,需多次重复测试以降低偶然误差。
断裂强度检测:评估大豆棒在拉伸或弯曲下的抗断裂能力,强度不足易导致产品碎裂,影响食用便利性与质构稳定性。
回复性检测:测量大豆棒变形后恢复速度,回复性差的产品咀嚼后形态保持不佳,检测时需控制变形速率与恢复时间。
内聚性检测:分析大豆棒内部结构结合强度,内聚性过低可能导致咀嚼时易散碎,需通过标准样品尺寸确保结果可比性。
胶黏性检测:测定大豆棒在咀嚼中产生的胶状感程度,过高胶黏性影响吞咽舒适度,检测需模拟口腔温度与唾液作用。
脆性检测:评估大豆棒在轻微外力下的破裂倾向,脆性指标适用于酥脆型产品,检测时需控制施力角度与速度。
咀嚼功计算:基于力-位移曲线积分得出咀嚼所需总能量,功值过大表明产品难咀嚼,需结合人体工学数据验证合理性。
检测范围
高蛋白大豆棒:以大豆蛋白为主要成分的营养强化食品,蛋白质含量高影响质构硬度,需针对性调整检测参数以匹配其特殊组织结构。
低糖大豆棒:糖分替代品可能改变产品粘结性,检测需关注甜味剂对咀嚼粘附性的影响,确保低糖配方不影响口感一致性。
全谷物大豆棒:添加燕麦、藜麦等全谷物成分,纤维含量高可能增强咀嚼阻力,检测应包含粒度分布对质构的干扰分析。
儿童营养大豆棒:针对儿童群体设计的软质产品,需降低检测力值范围以适应咀嚼力,并评估安全性如碎裂风险。
运动能量大豆棒:高碳水化合物配方旨在快速供能,检测重点为咀嚼耐久性与能量释放速率的关系,模拟运动后食用场景。
无麸质大豆棒:适用于麸质过敏人群,原料差异可能导致质构疏松,检测需对比标准样品验证无麸质工艺的稳定性。
膨化大豆棒:通过膨化工艺增加松脆感,检测应关注脆性均匀度与吸湿性对咀嚼性的动态影响,控制环境湿度。
涂层大豆棒:外表覆盖巧克力或酸奶涂层,检测需分离涂层与基体质构,评估涂层厚度对整体咀嚼阻力的贡献值。
高纤维大豆棒:膳食纤维添加可能增加咀嚼硬度,检测应结合纤维类型分析其与蛋白基质的相互作用机制。
即食大豆棒:开袋即食类产品需保持长期质构稳定,检测涵盖加速老化试验以预测贮藏期咀嚼性变化趋势。
检测标准
ASTM E1876-2015《食品质构测试的标准指南》: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发布的通用质构分析框架,规定硬度、弹性等参数测试条件,适用于大豆棒等固体食品的咀嚼性评估。
ISO 11036:2019《感官分析 质构剖面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构描述标准,通过仪器模拟感官评价,明确咀嚼性相关指标的量化程序与数据解读规范。
GB/T 5009.3-2016《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中国国家标准规定水分检测方法,水分含量显著影响大豆棒咀嚼硬度,需作为辅助参数纳入检测体系。
GB 4789.2-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虽非直接质构标准,但微生物增殖可能改变产品结构,检测中需确保样品无污染以避免质构偏差。
ISO 8589:2007《感官分析 实验室内食品样品制备的一般指南》:规范样品切割、温度控制等前处理步骤,减少人为因素对咀嚼性检测结果的干扰,提高可重复性。
检测仪器
质构分析仪:集成压力传感器与位移控制系统的专用设备,可模拟口腔咀嚼运动,通过探头压缩样品实时采集力值数据,用于精确测定硬度、弹性等核心咀嚼参数。
万能试验机:具备拉伸与压缩功能的通用力学测试仪器,搭配定制夹具可实现大豆棒的弯曲与断裂测试,输出应力-应变曲线以计算咀嚼功与内聚性指标。
水分活度仪:测量食品中水分自由状态的设备,水分活度影响大豆棒质构稳定性,检测中需控制该参数以确保咀嚼性结果不受湿度变化干扰。
粒度分析仪:通过激光衍射或筛分法测定原料颗粒分布,粒度均匀性直接关联咀嚼细腻度,检测中用于优化配方以减少质构粗糙感。
恒温恒湿箱:提供稳定环境条件的培养设备,检测前将大豆棒置于标准温湿度下平衡,消除贮藏条件对咀嚼性结果的短期影响,确保数据可比性。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蓟马抗性抗性多灵敏度检测
下一篇:弯折低温弹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