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纤维成分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4-25  

针织纤维成分检测是纺织品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分析确定纤维种类、含量及混纺比例等关键参数。本文依据FZ/T01057、GB/T2910等标准体系,系统阐述物理鉴别法、化学溶解法等主流检测技术的实施要点与仪器配置要求,为生产企业和质检机构提供标准化操作参考。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针织纤维成分检测涵盖三大核心指标:纤维种类鉴定、定量分析及功能性验证。纤维种类鉴定需区分天然纤维(棉、麻、丝、毛)与化学纤维(涤纶、腈纶、氨纶等),特别关注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莱赛尔、莫代尔)的鉴别特征。定量分析要求精确测定混纺产品中各组分质量百分比,误差需控制在±1.5%范围内。功能性验证包括阻燃纤维极限氧指数测定、抗菌纤维抑菌率测试等专项评估。

检测范围

本检测适用于各类针织制品:

1. 服用纺织品:T恤衫、运动服、内衣等常规针织品

2. 产业用纺织品:医用绷带、汽车座椅面料等特种织物

3. 新型材料:石墨烯改性纤维、相变调温纤维等功能性材料

4. 再生纺织品:物理法/化学法回收纤维制品

特殊形态产品需预处理:含涂层织物需去除表面处理层;弹性织物应解除张力后取样;多色混纺织物实施分层取样。

检测方法

标准方法体系包含物理鉴别与化学分析两类:

物理鉴别法:

• 显微镜观察法(FZ/T 01057.3):通过纵向/横向形态特征识别纤维类别

• 燃烧特性法(FZ/T 01057.2):依据燃烧气味、残渣形态进行初步判别

密度梯度法(GB/T 14335):测定纤维密度值辅助鉴别合成纤维

化学分析法:

• 溶解法(GB/T 2910系列):选用特定溶剂体系分离混纺组分

• 红外光谱法(GB/T 6040):通过特征吸收峰判定纤维化学结构

• 热重分析法(ISO 11358):利用热分解温度差异进行组分分析

特殊案例处理:蛋白质纤维需进行含氮量测定(凯氏定氮法);含金属纤维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

检测仪器

标准实验室需配置以下设备系统:

1. 光学显微系统

• 生物显微镜(400-1000倍):配备偏振光装置及图像分析软件

• 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超细纤维(<0.3dtex)表面形貌观测

2. 化学分析平台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配置ATR附件实现无损检测

• 热分析联用系统(TG-DSC):同步监测热失重与热效应

3. 物理性能测试装置

• 精密电子天平(0.0001g精度)

• 恒温振荡溶解装置:控温精度±0.5℃

4. 辅助设备

• 索氏提取器:用于预处理含油剂试样

• 真空干燥箱:确保试样恒重测量

仪器校准严格遵循JJG系列计量规程,显微镜物镜需定期进行微米标尺校验。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切割液检测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