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FTIR成分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9-24  

红外光谱FTIR成分检测是一种基于分子振动能级跃迁的分析技术,通过测量样品对红外光的吸收特征,实现对有机、无机及高分子材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该技术适用于官能团识别、化学结构解析及杂质鉴定,需严格遵循标准样品制备与仪器校准流程。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官能团定性分析:通过特征吸收峰位置识别分子中特定化学基团,如羟基、羰基或氨基,用于初步判定化合物类别及结构特性。

聚合物结构解析:依据碳链振动模式与侧基吸收特征,分析聚合物的主链构型、支化度及立体规整性。

无机物成分鉴定:检测金属氧化物、硅酸盐等无机材料的晶格振动吸收带,辅助判断物相组成与晶体结构。

表面污染物分析:通过显微红外技术检测微米级污染物成分,适用于电子元器件或光学器件的表面缺陷诊断。

多组分定量分析:基于朗伯-比尔定律建立校准曲线,计算混合物中特定组分的浓度,精度可达±0.1%。

老化产物监测:追踪材料老化过程中羰基指数或羟基峰强度变化,评估降解程度与机理。

结晶度测定:通过晶体与非晶区域特征峰强度比计算聚合物结晶度,影响材料力学与热学性能。

异构体区分:依据空间结构差异引起的峰位偏移,鉴别顺反异构或对映体等立体化学特征。

添加剂含量检测:分析增塑剂、抗氧化剂等助剂的特征峰强度,监控其在基体中的分散性与残留量。

水分含量测定:利用水分子在3400 cm⁻¹附近的伸缩振动吸收,定量检测固体或液体样品中的微量水分。

检测范围

高分子合成材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树脂,需分析链结构、共聚组成及添加剂分布。

药品原料与制剂:检测活性成分晶型、辅料相容性及包装材料迁移物,确保符合药典规范。

涂料与粘合剂:解析树脂基体化学结构、固化程度及溶剂残留,影响涂层附着力与耐久性。

石油化工产品:鉴别润滑油添加剂、燃油污染物及聚合物单体纯度,用于工艺流程控制。

食品包装材料:检测塑料薄膜中的增塑剂迁移、印刷油墨残留及降解产物,保障食品安全。

纺织品纤维:区分天然与合成纤维类别,分析染料结合状态及功能性涂层化学成分。

电子封装材料:评估环氧树脂固化度、硅胶交联密度及离子杂质含量,关系电路可靠性。

环境颗粒物:采集大气PM2.5样品分析有机碳、元素碳比例,追溯污染源贡献率。

生物医学材料:检测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等生物材料的成分纯度与结构完整性。

文化遗产保护材料:分析古画颜料、陶瓷釉料及文物修复胶粘剂的历史化学成分与老化状态。

检测标准

ASTM E1252-98(2013)《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标准规程》:规定红外光谱谱图解析、基线校正及峰位报告的基本要求,适用于有机化合物初步鉴定。

ISO 18373-1:2007《塑料 红外光谱分析 第1部分:通用方法》:明确聚合物样品制备、谱图采集与分子结构解释的国际统一规范。

GB/T 6040-2019《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规定红外仪器校准、样品处理及定量分析流程的中国国家标准。

ASTM D5477-18《塑料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标准实践》:提供多组分体系定量建模、数据预处理及误差控制的标准化操作指南。

JP XVII〈日本药典〉红外分光光度法:要求药品鉴别需与标准谱图在特征峰位、相对强度及峰形上完全匹配。

GB/T 7764-2023《橡胶鉴定 红外光谱法》:规范橡胶类型鉴别、填料分析及老化特征检测的样品制备与测试条件。

ISO 13999-2:2005《防护服 红外光谱法检测化学污染物》:规定防护材料表面吸附有害物质的检测流程与极限值判定方法。

检测仪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用迈克尔逊干涉仪与高速采集系统,实现高信噪比与波数精度优于0.01 cm⁻¹的宽谱段扫描,核心组件为溴化钾分束器与DLATGS检测器。

衰减全反射附件:通过棱镜内全反射产生 evanescent wave 检测样品表面吸收,适用于液体、胶体及不透明固体材料的无损分析。

红外显微镜系统:集成焦平面阵列探测器与光学聚焦模块,实现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光谱成像,用于异物定位与微观区域成分分布分析。

高温原位反应池:配备耐高温窗片与温度控制器,可在-150°C至600°C范围内监测化学反应过程或相变行为。

气态样品分析池:采用长光程 White cell 结构提升检测灵敏度,最低可检测ppb级气体浓度,适用于环境污染物监测。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