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9
漂白剂残留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9-25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总氯残留检测:测定样品中所有氯化合物的总浓度,包括游离氯和结合氯形式,通过化学氧化法将不同价态氯转化为可测量物质,确保全面评估漂白剂使用后的残留水平,避免低估潜在风险。
游离氯检测:专门检测水中或材料表面以次氯酸、次氯酸根形式存在的活性氯成分,游离氯具有较强氧化性,其残留量直接影响微生物控制效果与人体健康,需采用比色法或电化学法进行精确量化。
结合氯检测:分析氯与氨、有机氮等物质反应生成的氯胺类化合物残留,结合氯稳定性较高但仍具消毒副产物风险,检测时需区分游离氯以避免干扰,常用DPD分光光度法完成测定。
pH值检测:测量样品酸碱度以评估漂白剂残留环境稳定性,pH值影响氯化合物存在形态与活性,检测需使用校准后的pH电极,确保数据能准确反映残留物的实际作用条件。
亚氯酸盐检测:定量分析漂白过程中产生的亚氯酸根离子残留,该物质为常见消毒副产物,可能对呼吸道产生刺激,检测通常采用离子色谱法,灵敏度需达到微克每升级别。
氯酸盐检测:监测氯酸盐离子在样品中的浓度,氯酸盐多由二氧化氯消毒生成,长期摄入存在健康隐患,检测方法包括离子色谱与液相色谱联用,要求检出限低于法规限量。
溴酸盐检测:检测溴化物经臭氧或氯氧化后形成的溴酸盐残留,溴酸盐被列为潜在致癌物,检测需依托高分辨率质谱技术,避免其他卤素离子干扰测定结果。
总有机碳检测:测定样品中有机碳总量以间接评估漂白剂残留与有机物反应程度,高TOC值可能预示消毒副产物生成潜力,检测通过高温催化氧化原理实现碳含量转化与测量。
重金属残留检测:分析漂白剂中可能引入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残留,重金属易在生物体内积累,检测需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或ICP-MS,确保符合食品安全限值要求。
微生物指标检测:评估漂白剂消毒后样品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残留情况,微生物检测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培养计数,验证消毒效果与残留安全性。
检测范围
饮用水:包括自来水、瓶装水等直接饮用的水体,漂白剂残留需严格控制游离氯浓度,防止过量残留引发口感异味或健康风险,检测覆盖源水至终端供水环节。
食品接触材料:涉及餐具、包装膜等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制品,材料生产过程中可能使用含氯漂白剂,残留检测确保迁移至食品的氯化合物不超标,保障消费者安全。
纺织品:针对棉、麻等纤维制品在漂白加工后的残留物检测,漂白剂用于增白去杂,但残留氯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检测需模拟洗涤条件提取残留成分。
医疗设备:涵盖手术器械、消毒容器等医疗用品,漂白剂消毒后残留需彻底清除,检测验证设备表面氯残留低于生物相容性要求,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游泳池水:公共或私人游泳池水体需持续投加氯系消毒剂,残留检测监控游离氯与结合氯平衡,防止藻类滋生与游泳者眼部不适,同时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
废水:工业或生活污水经氯消毒后的排放水体,残留检测评估环境影响与处理效果,重点关注持久性氯代有机物残留,确保达标排放不污染自然水体。
农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在采后处理中可能使用漂白剂保鲜,残留检测针对可食用部分进行抽样,防止氯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需符合农药残留限值标准。
化妆品:洗发水、乳液等产品中若含氯系防腐剂需检测残留,漂白剂残留可能破坏皮肤屏障,检测项目包括游离氯与pH值,确保产品温和性与安全性。
包装材料:纸制品、塑料包装在生产中常用氯漂白工艺,残留检测评估材料在与内容物接触时氯迁移风险,特别关注食品级包装的卫生指标符合性。
工业用水:锅炉用水、冷却循环水等工业水体可能添加氯抑制微生物,残留检测防止设备腐蚀与结垢,需定期监测氯浓度与pH值以优化处理工艺。
检测标准
ISO 7393-2:2017《水质 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 第2部分: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国际标准规定使用DPD显色剂通过分光光度法测量水中游离氯与总氯,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饮用水与废水残留检测。
GB/T 5750.11-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消毒剂指标》:中国国家标准详细规范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检测流程,包括游离氯、总氯及氯胺的测定方法,确保检测结果与国内卫生标准接轨。
ASTM D1253-14《水中总氯的标准测试方法》: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提供碘量滴定法测定总氯残留,适用于多种水体样品,方法精度高,常作为仲裁检测依据。
GB 31604.2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氯乙烯残留量的测定》:国家标准针对食品包装中氯系残留物检测,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氯乙烯单体,保障迁移至食品的氯化合物不超限。
ISO 17294-2:2016《水质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元素 第2部分:汞、铅等重金属》:国际标准指导使用ICP-MS技术检测水体中重金属残留,适用于评估漂白剂引入的杂质元素,检出限可达纳克每升级别。
ASTM D6581-18《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高氯酸盐、氯酸盐和溴酸盐的标准试验方法》:标准规定离子色谱法同步检测多种卤素含氧酸盐残留,高效分离氯酸盐与溴酸盐,适用于复杂基质样品分析。
GB/T 26396-2010《洗涤用品中游离氯的测定》:中国国家标准针对洗涤剂、漂白剂产品中游离氯残留检测,采用滴定法或比色法,确保日化产品使用安全性。
ISO 22125-2:2019《水质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第2部分:高温催化氧化法》:国际标准规范TOC检测流程,通过高温氧化将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测量,间接评估漂白剂残留与有机物反应程度。
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国家标准规定微生物检测方法,用于验证漂白剂消毒后样品卫生状况,确保残留氯未导致微生物复苏。
ISO 18416:2015《化妆品 微生物学 酵母和霉菌计数》:国际标准提供化妆品中微生物残留检测程序,结合漂白剂残留数据评估产品防腐效能,防止使用过程中污染变质。
检测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利用物质对紫外或可见光吸收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的仪器,在漂白剂残留检测中通过DPD法等比色反应测量氯化合物吸光度,直接计算游离氯与总氯浓度,精度可达0.01 mg/L。
离子色谱仪:采用离子交换分离与电导检测原理的分析设备,用于分离测定样品中氯酸盐、亚氯酸盐等阴离子残留,能同时分析多种离子,避免交叉干扰,检出限低至微克每升。
pH计:配备玻璃电极的酸碱度测量仪器,检测时电极感应样品氢离子活度并转换为pH值,用于监控漂白剂残留环境酸碱平衡,确保氯化合物形态稳定,测量精度±0.01 pH单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气相分离与质谱鉴定的高灵敏度设备,适用于检测漂白剂残留中挥发性氯代有机物,如氯仿等副产物,能实现痕量组分定性与定量,检测限达纳克级别。
自动滴定仪:通过程序控制滴定过程并记录终点的分析仪器,在漂白剂残留检测中用于碘量法测定总氯含量,自动添加滴定剂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检测效率与重复性。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利用等离子体离子化与质谱分析元素的设备,专门检测漂白剂可能引入的重金属残留,如铅、汞等,具备多元素同时分析能力,灵敏度优于ppm级。
总有机碳分析仪:采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将样品中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测量的仪器,通过红外检测器量化TOC值,评估漂白剂残留与有机物反应潜力,适用于水质与固体样品。
微生物培养箱:提供恒定温度与湿度环境的培养设备,用于漂白剂消毒后样品微生物残留检测,通过培养菌落并计数验证消毒效果,温度控制精度±0.5°C确保结果可比性。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真菌毒素多联检测
下一篇:冻虾脂肪含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