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教室光照度专业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06  

本文针对海南省中小学及教育机构教室的光环境质量进行系统性分析,重点围绕国家《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的技术规范展开。通过阐述照度均匀性、显色指数等核心指标的科学测量方法及仪器选型原则,为教育场所视觉健康环境建设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教室光环境质量评估包含六大核心指标:课桌面维持平均照度测量需覆盖全部教学区域,单点照度值不得低于300lx;照度均匀度分析要求U0≥0.7且U1≥0.8;黑板垂直照度测量需确保书写区域≥500lx;显色指数(Ra)评估应达到80以上;色温参数控制在3300K-5300K区间;统一眩光值(UGR)计算需符合≤19的限值要求。

特殊教学场景需增设专项检测:多媒体教室应增加屏幕表面反射眩光测试;美术专用教室需进行色彩还原度专项分析;实验室操作台面需执行局部重点照明强度验证;阅览室书架区域应补充垂直立面照度测量。

检测范围

常规教学空间覆盖普通教室60㎡标准单元及90㎡大空间教室的全方位布点测量。黑板区域按中心线划分左、中、右三个垂直测量面进行梯度采样。特殊功能空间包含物理/化学实验室每台实验设备操作面、计算机教室显示器阵列区域、舞蹈教室镜面反射区等重点区域的针对性检测。

时间维度上需完成教学时段动态监测:晨间自然光主导时段(08:00-09:30)、午间混合照明时段(11:30-14:00)、傍晚全人工照明时段(17:00-18:30)的三阶段对比测试。季节变量需考虑海南地区雨季(5-10月)与旱季(11-4月)的日照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修正。

检测方法

网格化布点法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推荐的九宫格划分原则:将教室地面按3m×3m网格划分测区,每个网格中心点距地面0.75m高度设置水平测点。黑板区域按纵向三等分法设置距墙面0.6m的垂直测点阵列。

动态监测采用连续采样模式:使用照度数据记录仪以5分钟间隔进行72小时连续监测。数据处理阶段需运用SPSS软件进行K-S正态性检验,采用三次样条插值法构建三维光照模型。眩光评估严格遵循CIE 117-1995标准中的亮度对比法进行计算。

检测仪器

核心设备选用经中国计量院认证的TES-1339A型数字式照度计(量程0.1-200,000lx),配合余弦校正器实现180°广角测量。辅助设备配置CL-500A光谱分析仪进行色温及显色指数测定(波长范围380-780nm),眩光评估使用LMK Mobile Air光度成像系统完成空间亮度分布测绘。

质量控制设备包含NIST溯源的标准光源箱(校准不确定度≤1.5%)、温湿度记录仪(精度±0.5℃)及振动监测仪(量程0.01-20mm/s)。所有仪器均按JJG 245-2005规程进行季度校准,现场测量时同步使用三脚架定位系统保证测点高度误差≤1cm。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