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3-21  

黑茶检测是保障茶叶品质与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涵盖感官品质、理化指标、污染物及微生物等核心项目。专业检测需依据国家标准(GB/T32719.4-2016等),通过精密仪器对水分、灰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关键参数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系统阐述黑茶检测的技术规范与实施要点,为生产流通环节提供科学依据。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黑茶质量评价体系包含五大核心检测模块:

感官品质指标:外形(条索紧实度/色泽均匀度)、汤色(橙黄/红亮度)、香气(陈香纯度)、滋味(醇厚度/回甘度)及叶底活性(完整度/柔韧性)的五因子审评法。

理化基础指标:水分含量(GB 5009.3-2016)、总灰分(GB 5009.4-2016)、水浸出物(GB/T 8305-2013)、茶多酚(GB/T 8313-2018)及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污染物限量指标:铅(GB 5009.12-2017)、砷(GB 5009.11-2014)、镉(GB 5009.15-2014)等重金属元素;黄曲霉毒素B1(GB 5009.22-2016)真菌毒素专项检测。

农药残留指标:涵盖有机磷类(敌敌畏/乐果)、拟除虫菊酯类(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及新烟碱类(吡虫啉/噻虫嗪)等86种农残的筛查分析。

微生物安全指标:菌落总数(GB 4789.2-2016)、大肠菌群(GB 4789.3-2016)、霉菌酵母菌(GB 4789.15-2016)及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检测范围

黑茶质量管控覆盖全品类产品与全产业链环节:

产品形态分类:散装黑毛茶(三级至特级)、紧压型黑茶(茯砖/花砖/黑砖/青砖)、篓装千两茶及袋泡茶等深加工产品。

地域特色品类:安化茯砖茶(DB43/T 659-2011)、六堡茶(GB/T 32719.4-2016)、雅安藏茶(GH/T 1230-2018)等地理标志产品的专项指标验证。

生产流通环节:原料初制阶段农残筛查→渥堆发酵过程微生物监控→成品出厂全项检验→仓储环境污染物跟踪→进出口贸易合规性验证。

特殊需求场景:有机认证产品(NY/T 288-2018)的农残零检出验证;陈年老茶的年份鉴定与品质衰变分析。

检测方法

标准化检测流程采用多维度分析技术:

感官审评法:依据GB/T 23776-2018建立标准审评室环境(照度1000lx/室温25±1℃),由5名持证评茶师独立完成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五因子加权评分。

理化分析法:水分测定采用105℃恒重法;灰分执行550℃高温灼烧法;水浸出物通过沸水浸提+蒸发干燥称重;茶多酚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测定。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农残筛查使用GC-MS/MS(QuEChERS前处理法)完成132种化合物定性定量;重金属元素采用ICP-MS进行ppb级痕量分析。

分子生物学检测:致病菌检验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GB 4789.4-2016),通过特异性基因片段扩增实现快速精准鉴定。

检测仪器

专业实验室配备八大核心设备系统:

精密称量系统:万分之一电子天平(ME204E型)配合干燥器完成恒重操作;十万分之一分析天平(XS205DU型)用于标准品配制。

光谱分析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600型)执行茶多酚比色测定;原子吸收光谱仪(AA-6880型)完成重金属元素定量。

色谱质谱系统: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TQ8040 NX)实现农残多残留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 H-Class)用于黄曲霉毒素精准定量。

微生物培养系统: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 2 Compact)配合恒温培养箱(SPX-250B-Z型)完成菌落培养与鉴定。

辅助设备体系:微波消解仪(MARS 6)处理重金属样品前处理;超纯水系统(Milli-Q Advantage)保障实验用水纯度;生物安全柜(BSC-1300IIA2)提供无菌操作环境。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普洱沱茶检测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