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463
大麦粉质量安全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5-20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大麦粉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包含六大核心模块:
理化指标:水分含量(≤14.5%)、灰分(≤1.8%干基)、蛋白质(≥10.5%)、脂肪酸值(≤60mgKOH/100g)及过氧化值(≤0.25g/100g)
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510⁴CFU/g)、大肠菌群(≤100CFU/g)、霉菌计数(≤110CFU/g)、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
重金属残留:铅(≤0.2mg/kg)、镉(≤0.1mg/kg)、砷(≤0.5mg/kg)、汞(≤0.02mg/kg)
农药残留:有机磷类(敌敌畏≤0.05mg/kg)、拟除虫菊酯类(氯氰菊酯≤0.5mg/kg)等42项农残筛查
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₁(≤5μg/kg)、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1000μg/kg)、玉米赤霉烯酮(ZEN≤60μg/kg)
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不得检出)、二氧化硫残留(≤30mg/kg)及合成色素合规性验证
检测范围
质量安全检测覆盖大麦粉全生命周期管理:
原料验收阶段:大麦籽粒容重(≥680g/L)、杂质率(≤2.0%)、病斑粒比例(≤4.0%)等基础品质控制
生产加工过程:研磨细度(过80目筛≥95%)、磁性金属物(≤0.003g/kg)、生产设备清洁度ATP生物荧光检测
成品出厂检验:包装密封性测试(氧气透过率≤3cc/mday)、货架期加速试验(37℃/75%RH条件下菌落增长监测)
流通环节监控:仓储环境水分活度(aw≤0.70)、运输过程温度波动记录分析(冷链产品≤4℃)
进口产品验证:转基因成分筛查(CaMV35S/NOS/Bar基因PCR检测)、辐照残留鉴定(TL法测定热释光强度)
检测方法
严格依据现行国家强制标准执行:
GB5009.3-2016直接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105℃恒重至质量差<2mg
GB5009.12-2017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含量:特征谱线283.3nm定量分析
GB4789.2-2016平板计数法测定菌落总数:36℃培养48h后统计有效菌落数
GB23200.113-2018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筛查农药残留:C18/PSA双相净化体系结合MRM模式检测
GB5009.22-2016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₁:柱后光化学衍生增强荧光响应值
GB5009.268-2016ICP-MS法测定多元素含量:内标校正法消除基体效应干扰
检测仪器
现代化实验室配置专业分析设备集群:
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XS205DU型,分辨率0.01mg,符合GLP规范称量操作
恒温干燥箱:BINDERFD115系列,温度均匀性0.8℃,配备强制对流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仪:珀金埃尔默PinAAcle900T型,配置横向加热石墨炉及塞曼背景校正系统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安捷伦8890/5977B系统,配备DB-5MSUI色谱柱(30m0.25mm0.25μm)
高效液相色谱仪:沃特世ACQUITYUPLCH-Class,搭配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65nm/发射波长435nm)
实时荧光PCR仪:罗氏LightCycler480II型,进行转基因成分定性筛查及定量分析
微波消解系统:CEMMARS6高通量消解仪,40位转子设计满足批量样品前处理需求
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布鲁克MATRIX-F型,建立蛋白质/水分/灰分快速预测模型(R>0.95)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稷米粉质量安全检测
下一篇:荞麦粉质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