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量-0
静脉暴露毒性系统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次 | 2025-09-24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溶血试验:通过将材料浸提液与稀释兔血共同孵育,测定释放的血红蛋白吸光度值,定量评估材料引起红细胞破裂导致溶血的风险程度。
细胞毒性试验:采用小鼠成纤维细胞系与材料浸提液共培养,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计算相对增殖率,评价材料对细胞生长和功能的抑制效应。
全身毒性试验:将材料浸提液经静脉途径注入小鼠体内,系统观察动物体重变化、行为异常及死亡情况,评估材料引起的急性全身毒性反应。
热原试验:通过家兔法检测材料浸提液中致热物质,监测注射后家兔体温变化,判断材料是否符合无热原要求。
内毒素检测:采用鲎试剂凝胶法或光度法定量测定材料浸提液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确保静脉用药器具的生物安全性。
凝血时间测定:通过体外全血与材料接触实验,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评价材料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血小板粘附试验:采用富血小板血浆与材料表面接触,通过血小板计数法或扫描电镜观察,定量分析材料诱导血小板粘附与激活的能力。
补体激活试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材料接触后血浆中C3a、C5a等补体片段浓度,评估材料引起的免疫系统激活反应。
白细胞活化试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材料接触后白细胞表面CD11b/CD18等标记物表达水平,分析材料对炎症反应的诱导作用。
血栓形成试验:通过动静脉分流模型或 Chandler环装置,观察材料表面血栓形成情况,综合评价材料的血栓源性。
检测范围
静脉输液器具:包括输液器、注射器及连接管路等直接接触血液的医疗器材,需评估其与血液成分相互作用产生的潜在毒性风险。
植入式静脉导管:长期留置体内的中心静脉导管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需全面检测材料引起的血栓形成和感染风险。
血液净化装置:人工肾、血浆分离器等体外循环器械中与血液接触的膜材料及管路系统,需进行严格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心血管植入物:心脏瓣膜、血管支架等循环系统植入器械,要求检测材料在血流环境中的溶血性和血栓形成性。
药品包装材料:注射剂用玻璃瓶、橡胶塞及塑料容器等直接或间接接触药液的包装系统,需评估可提取物引起的毒性风险。
血液保存容器:用于采集、储存和输注血液及成分血的塑料袋系统,需检测材料对血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
介入诊疗器材:血管造影导管、导丝及栓塞器材等介入治疗器械,需评估短期血液接触过程中的安全性。
体外诊断试剂:血液采集管、检测卡及反应杯等诊断产品中与血液接触的组件,需进行生物相容性测试。
生物材料制品:人工合成聚合物、天然衍生材料及组织工程产品等用于静脉系统的生物材料,需进行系统毒性评价。
药用辅料:注射剂用增溶剂、稳定剂及缓冲盐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辅料成分,需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估。
检测标准
ISO 10993-4: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提供了医疗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评价的试验选择框架,包括血栓形成、凝血、血小板、补体和血液学等方面的检测要求。
ISO 10993-11: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规定了医疗器械浸提液经静脉途径给予动物后的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方法,包括剂量设计、观察指标和结果判定标准。
GB/T 16886.4-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等同采用ISO 10993-4的国家标准,详细规定了血液相容性试验的选择原则和试验方法。
GB/T 14233.2-2005《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规定了医用器具的溶血试验、热原试验及全身毒性试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判定标准。
USP <85>Bacterial Endotoxins Test:美国药典规定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包括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用于检测医疗器械和药品中的内毒素含量。
USP <87>Biological Reactivity Tests, In Vitro:美国药典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评估材料浸提液的细胞毒性作用。
ASTM F756-17《材料溶血性能评定标准规程》:提供了材料溶血性评价的标准化方法,包括直接接触法和浸提液法两种试验方式。
GB/T 16175-2008《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针对医用有机硅材料的特殊生物学评价要求,包括血液相容性和全身毒性试验方法。
检测仪器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采用光学法或磁珠法原理测定血浆凝固时间,可精确检测材料接触引起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
流式细胞仪:利用激光散射和荧光检测技术分析血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定量评估材料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和白细胞炎症反应程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过测定血红蛋白在54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精确计算材料浸提液引起的溶血百分比,评估溶血风险。
细胞培养系统:包括二氧化碳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和倒置显微镜等设备,用于细胞毒性试验中的细胞培养、观察和增殖率测定。
动态凝血时间测定装置:采用机械振动或光学传感技术监测血液与材料接触过程中的凝固动力学变化,评价材料的抗凝血性能。
酶标仪:配备温控和振荡功能的微孔板检测系统,用于补体片段检测、内毒素测定等基于酶联免疫吸附原理的生物学试验。
动物体温监测系统:采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和自动记录装置,连续监测热原试验中家兔的体温变化,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扫描电子显微镜:通过高分辨率成像观察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和形态变化,提供血栓形成过程的形态学证据。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上一篇:气溶胶成分安全相容检测
下一篇:酒精消毒液邻苯二甲酸酯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