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成分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12  

药用成分检测是药品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涵盖活性成分定量分析、杂质鉴定及稳定性研究等关键指标。本文依据《中国药典》及ICH指南要求,系统阐述常规检测项目的技术规范与方法学验证要点,重点解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质谱联用技术(LC-MS)等主流检测手段的应用原理与操作标准。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药用成分检测体系包含活性药物成分(API)含量测定、有关物质分析、溶出度测试及残留溶剂检测四大核心模块。API含量测定需符合标示量90.0%-110.0%的法定标准;有关物质涵盖已知杂质、未知杂质及降解产物三类;溶出度测试依据不同剂型执行桨法/篮法;残留溶剂按ICH Q3C分类控制1-3类有机溶剂残留量。

微生物限度与内毒素检测构成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需氧菌总数≤10³CFU/g、霉菌酵母菌≤10²CFU/g;注射剂细菌内毒素限值按EU/mL分级管控。元素杂质检测执行USP<232>标准,重点监控铅、镉、砷等24种重金属元素。

检测范围

化学药品涵盖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12种常规剂型:片剂需测定崩解时限与脆碎度;冻干粉针需控制复溶时间与可见异物;缓释制剂需建立体外释放度曲线验证模型。

中药制剂包含药材/饮片鉴别(DNA条形码技术)、农残(666种农药筛查)、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量≤5μg/kg)及重金属(铅≤5ppm)四大风险控制点。生物制品需进行肽图分析(RP-HPLC法)、糖基化修饰鉴定(MALDI-TOF)及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测定(ELISA法)。

检测方法

色谱分析法构成主要技术支撑:HPLC采用C18色谱柱(4.6×250mm,5μm),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需经系统适用性验证;GC-MS用于挥发性成分分析时需配置DB-5MS毛细管柱(30m×0.25mm);离子色谱法(IC)专用于糖类辅料测定。

光谱分析法中UV-Vis用于单波长定量需满足吸收值0.3-0.7的线性范围;近红外光谱(NIRS)建立PLS校正模型时要求RMSECV≤2%。质谱联用技术中LC-MS/MS采用MRM模式时需优化碰撞能量参数;ICP-MS测定重金属时需配置ORS碰撞池消除多原子干扰。

检测仪器

色谱类仪器包含配备DAD/PDA检测器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HPLC)、带顶空进样器的气相色谱仪(GC)及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质谱系统需配置电喷雾电离源(ESI)与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双离子源。

光谱分析设备包括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专用设备涵盖激光粒度分析仪(湿法测量模式)、全自动溶出度仪(符合USP<711>标准)及流式细胞仪(细胞培养生物制品必需)。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