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增白剂成分配方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5-17  

纺织增白剂成分配方检测是保障纺织品安全性与功能性的重要环节。本文系统阐述其核心检测项目、适用范围及标准化分析方法,重点针对荧光物质定量、有害残留物筛查及化学稳定性评估等关键技术指标展开论述,为行业提供科学的质量控制依据。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纺织增白剂的核心检测项目包含六大类:

主要活性成分定量分析:包括二苯乙烯衍生物、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等荧光物质的精确测定

荧光增白剂含量测定:通过标准曲线法计算有效成分占比

有害物质筛查:重点检测甲醛、APEO(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重金属(铅、镉、汞)等受限物质

pH值测试:评估产品对纺织基材的腐蚀性风险

热稳定性试验:模拟高温加工环境下的化学结构变化

溶解性能测试:测定在水系或有机溶剂中的分散均匀度

检测范围

本检测体系适用于以下三类增白剂产品:

化学结构分类:二苯乙烯型/香豆素型/吡唑啉型/苯并恶唑型荧光增白剂

应用场景分类:纤维素纤维用/合成纤维用/混纺材料专用增白剂

:前处理型/染色同浴型/后整理型增白制剂

特殊检测要求包含耐氯漂白性测试(有效氯浓度0.5-1.5g/L)、耐酸汗渍色牢度(pH4.3模拟液)及耐光色牢度(氙灯照射20-100小时)等专项评估。

检测方法

标准化分析方法体系包含:

HPLC法:采用C18反相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系统(55:45→90:10),流速1.0mL/min,柱温30℃,DAD检测器波长设定345nm

UV-Vis光谱法:建立特定波长(通常348-355nm)下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0.1-50mg/L,检出限≤0.05mg/L

GC-MS联用法:DB-5MS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程序升温50℃(2min)→10℃/min→280℃(10min),EI离子源70eV

:DionexIonPacAS11-HC分离柱,KOH梯度淋洗(1-60mM),电导检测器测定阴离子含量

:采用溴酸钾-溴化钾标准溶液进行氧化还原滴定,终点判定采用电位突跃法

:氮气氛围下以10℃/min升温至600℃,记录失重曲线评估热稳定性

检测仪器

核心实验设备配置要求:

:配备四元梯度泵、柱温箱及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波长范围190-900nm)

:双光束设计,光谱带宽≤2nm,波长精度0.5nm

:质量数范围1-1050amu,分辨率≥1.0amu(全质量数范围)

:配备自动再生抑制器,基线噪声≤1nS/cm

:分辨率0.1mV,滴定管精度0.1%满量程

:温度精度0.5℃,称量灵敏度0.1μg

:三点校准(pH4.00/6.86/9.18),温度补偿范围0-100℃

:控温精度0.5℃,转速范围50-300rpm可调

所有仪器设备均需通过CMA/CNAS计量认证,定期进行期间核查并保留完整的校准记录档案。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