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动物模型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7-01  

颈椎病动物模型检测是评估颈椎病理机制和治疗手段的关键环节,重点通过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行为学分析验证模型有效性。专业检测涵盖椎间盘退变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核心指标,需严格遵循动物伦理规范及国际标准化操作流程。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椎间盘高度指数测量:采用X线侧位片计算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比值,精度达0.01mm,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

疼痛行为学评分:应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机械痛阈,压力范围0.008-300g,记录足底退缩阈值变化

脊髓压迫率测定:通过MRI T2加权像计算椎管截面积缩减比例,分辨率0.1mm³,量化神经压迫程度

炎性因子检测: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浓度,灵敏度5pg/mL,分析炎症级联反应

密度检测: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C3-C7椎体,精度±0.5mg/cm²,监测骨质疏松进程

神经传导速度:电生理仪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刺激强度0-10mA,评估神经功能缺损

椎间盘含水量:称重法测定髓核干湿重比,恒温干燥箱105℃±2℃处理24小时

组织病理学分级: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按Masuda分级系统评估纤维环破裂及软骨细胞变性

血管新生检测: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显微镜400倍视野计数

凋亡细胞定量:TUNEL法检测髓核细胞凋亡率,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占比

生物力学测试:材料试验机进行椎体轴向压缩实验,加载速率1mm/min,记录极限载荷值

基因表达分析:qPCR检测Aggrecan、MMP-3基因表达量,Ct值重复误差<0.5

检测范围

啮齿类动物模型:SD大鼠颈椎动态失衡模型,适用于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

兔颈椎固定模型:通过外固定器制造机械应力性退变,模拟人类颈椎劳损

山羊椎间盘损伤模型:大型动物穿刺模型用于椎间盘修复材料测试

基因修饰小鼠:Col2a1基因敲除鼠研究遗传因素致退变机制

脊髓型颈椎病模型:椎管内植入膨胀材料压迫脊髓,评估神经功能恢复

椎动脉型模型:手术结扎椎动脉建立供血不足模型,检测血流动力学

骨赘形成模型:颈椎局部注射BMP-2诱导骨赘,评估压迫程度

椎间盘炎模型:椎间隙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感染性病变

衰老加速模型:SAMP8小鼠自然退变模型,用于年龄相关性研究

创伤后模型:颈椎冲击装置制造挥鞭样损伤,研究急性损伤转归

代谢性疾病模型:高糖饮食诱导糖尿病鼠,探究代谢异常与退变关联

椎间融合模型:钛网植入融合术模型,评估骨整合效率

检测标准

ISO 10993-6:2016 医疗器械植入后局部效应评价

ASTM F2721-09 脊椎植入物机械测试标准

GB/T 16886.6-20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6部分

AAALAC 实验动物护理和使用指南

GB 14925-2010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ISO 5725-2 测试方法与结果准确度验证

GB/T 27416-2014 实验动物机构质量和能力要求

ASTM F2077-18 椎间融合器测试方法

GB/T 35823-2018 实验动物动物福利要求

ISO 10993-22:2017 纳米材料指南

YY/T 1558-2017 脊柱植入物疲劳试验方法

GB/T 39794.2-2021 实验动物病理学诊断规范

检测仪器

微型CT扫描仪:层厚5μm高分辨扫描,三维重建椎体骨小梁结构

动物专用MRI系统:7.0T高场强扫描,T2-mapping量化椎间盘蛋白多糖含量

生物力学测试系统:500N载荷传感器,进行颈椎屈曲/旋转稳定性测试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实时监测椎旁软组织血流灌注变化,分辨率0.1mm²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追踪干细胞迁移路径

电生理记录仪:128通道微电极阵列,同步记录多节段脊髓神经元活动

冷冻切片机:-25℃恒温切片,制备10μm厚椎间盘组织切片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骨代谢标志物CTX-I、PINP浓度

三维运动捕捉系统:6摄像头捕捉颈椎活动范围,精度0.1°

显微硬度计:测定终板软骨显微硬度,加载力50mN±0.1mN

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单细胞测序分析髓核细胞异质性

离体器官培养系统:持续灌注维持椎间盘代谢活性达14天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